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抗战纪念应当常态化制度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12:55 新京报

  我们似乎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对有些事件的纪念活动一般是在纪念日之前逐日升温,当天达到高潮,随后纪念活动日渐减少,氛围日渐淡去。但是,有些纪念尤其是对那些带有民族心灵创伤和痛感的节日纪念,应该常态化、制度化,否则可能有被忘却的危险。前日看到的一则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担忧。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北京晚报与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进
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43%)的市民不知道“七七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一成半的被访者不知道“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北京晚报》7月6日)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在潜意识里有一种忘记自身耻辱痛苦的先天性倾向。

  因此,如何时刻保持对民族历史的痛感对一个民族来讲,尤为重要。从记忆的心理机制来看,永恒的记忆缘于不间断的信息刺激,对抗战的纪念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将之常态化制度化。翻开1949年12月23日由当时政务院颁布并于1999年由国务院修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法定纪念日,其中赫然醒目的就有“七七抗战纪念日”。

  其实,自进入2005年始,有关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选题和策划就日渐成为媒体和出版界的热点。但仅仅每隔10年才进行隆重纪念是不够的,纪念抗日战争应该制度化、常态化。就是要有间隔很短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内容、一定的形式。不是每10年才隆重纪念一次,应该每年都纪念。

  历史不是枯燥的数字与纪念日。按我们的常规,对重要人物或事件的纪念,一般是“逢十大纪、逢五小纪”,然而在实践中有些地方却逐渐演变成了“逢十大纪、逢五小纪、平时不纪”。在很多地方,这种纪念包括纪念的形式,很多时候已经没有那种历史的痛感,有的地方这种纪念甚至成了歌咏比赛的代名词。如此等等,也就难说能深入人心,也就难怪时至今日居然还有近一半(43%)的市民不知道“七七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一成半的被访者不知道“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

  历史作为一种过去,对它的纪念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以各种形式“再现”历史。我们根本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去还原那段令人耻痛的历史,因为历史的沉重和痛楚在文字、语言、影像的传递中已被不同程度地稀释、褪色。现在,世俗文化的喧嚣淹没了很多人对法定“七七抗战纪念日”的残留记忆,这不仅是法律的不幸,也是历史的悲哀。

  而且,60年前那场历史苦难的制造者与承受者之间,对苦难的理解也出现了分歧,这也促使我们更要用法定的节日纪念、常态化的痛感刺激和持久的文化反思来对历史保持一种持续的清醒和纪念:这种清醒是为了防止苦难再次发生———不论苦难的承受者是谁,是为了让历史之痛凝化入我们民族的血脉,内化为我们民族复兴不竭的精神动力;这种纪念不是针对某一个对象,而是要以宏阔的历史维度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把真相告诉世人,让公众去判断、去辨别人性的美善与丑恶,去反思那场人为的灾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