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文明生态”向我们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16:12 现代文明画报

  本刊记者柳小荷 /报道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乱垦、乱伐、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淡薄,不尊重自然,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管理形式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创建“文明生态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新课题。

  在拥有5300多万农民的河北,全省6400多个首批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农民,见证了发生在古老燕赵土地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路平了,街宽了,村庄变美了;环境美了,人的心灵也美了,文明程度也就随之提高了。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区委书记戴存志说:“创建文明生态村不仅要让农民过上富裕日子,还要让他们精神充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审视“三农”问题,把农业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放在社会全面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统筹安排,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近日记者在河北省衡水市就“文明生态村”这一新课题进行了实地采访。

  乡村变化:“文明生态”烤热东庄心情

  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的东庄,记者听到了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2004年8月7日,村室和广场工程一开工,全村40多名壮汉就齐刷刷地站在了工地上,而且全部自带工具。村民王复才的父亲,把在城里建筑公司上班的复才拉了回来。王复才在城里做瓦匠,每月挣好几百,但在这里他一分钱都不挣,他说“我给村里干点活,还不是为了将来自己过上好日子!政府出钱、出物帮我们建家园,我们为村里干点事,是应该的。”

  好瓦匠王群山,停下了自家正在装修的活计。王双磊、王振江爷俩,王中音、王中木兄弟齐上阵,大伙胸脯拍得砰砰响“不要一分钱,不吃一顿饭”。

  村支书王文位,患有股骨头坏死症,平日里就怕干累活、多走路。修村室从打地基到盖房,他就像个橛子一样一连几天“楔”在工地上,每天天不亮就头一个到工地,推砖、砌墙,处处一马当先,光着脊梁玩命干。为买质优价廉的砖,跑遍了周边的砖厂;买砂石料,他一天就找了十几个料厂,累得几乎撑不住身子。4天铺成一条长810米的水泥路,5天建成7间高标准村室和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村支书王文位不无自豪地说:“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俺们的文明生态村是大伙肩扛手推干出来的,一分一厘省出来的。”

  创建“文明生态村”一年以来,东庄的交通便利了,农业发展环境改善了,村民们也都住进了更适宜人们生产、生活的新房子。村支书王文位又聘请区农业局技术人员在该村设立技术广播站,引导和传授农户种植天鹰椒1号新品种400亩;实现西瓜与棉花间作800余亩,形成西瓜与棉花新品种的迅速升级和更新换代;还投资10万余元,新打和修复机井4眼,铺设管道11000米,为农业增产提供了物质保证。现在村人均收入已达3600元。

  就这样,在“文明生态”之火的照耀下,之前被封为“冬庄”“雅号”的东庄,已经不再有寒冷,贫穷之意。现在的东庄已经率先在衡水市桃城区完成了它从传统自然村到“文明生态村”的质变。

  “文明生态”给“毛笔之乡”整容

  侯店村是全国闻名的毛笔的故乡,村集体较富裕,但就是村内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毛笔之乡”的声誉。因而街道卫生整治和街道、胡同硬化成为该村创建文明生态环境工作的重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侯店村先后实施了“换脑”“洗脸”“清肠”“畅通”“保洁”“康乐”六大系统工程,来实现毛笔之乡的“文明生态”,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旧面貌。

  “换脑工程”。侯店村先后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离退休干部会十几次,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300余人次,并利用广播、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洗脸工程”。发动村民出义务工6000多人次,动用车辆1200台次,把村内街道垃圾、杂草全部清除,种植垂柳、白蜡 、国槐1400多棵。

  “清肠工程”。对狭窄、拥堵的排水沟进行了扩大、疏通,并开始更换全村地下排水管道。 “畅通工程” 。对街道两侧乱搭乱建的房屋、猪圈、柴棚等进行拆除、平整,硬化了所有街道和胡同,翻修了旧通村公路,新铺设了一条通村公路 。

  “保洁工程”。健全完善环境卫生保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由退休老干部组成的义务巡逻队还天天活跃在街头,进行监督检查。

  “康乐工程”。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求健康、求娱乐的需要,在村东头大堤下辟出1200平米的广场并实施了硬化,投资5万多元安装了12台套健身器材,并在广场周围种植冬青8000株,女贞100棵。广场建设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健身娱乐场所。使该村多年来未能治理的“脏、乱、差”得到了彻底根治。并结合该村“毛笔之乡”的特色,先后修缮和改造了毛笔厂及展览室,借助“毛笔之乡”的声誉,努力打造文明生态旅游品牌,进而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明生态”送来桥头村“沼气时代”

  “这沼气浇水做饭,既快又干净还省钱,打一用上沼气,俺就再也没动过柴火灶。”衡水市桃城区桥头村村民张兰芳不住口地夸文明生态村创建给她家带来的新变化。记者走进她家的厨房,眼前崭新的沼气灶和沼气灯,与被烟熏得黑黑的墙面、黑黑的锅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张兰芳拧开气阀,点气灶、气灯,动作非常熟练,只听“噗”的一声,气灶上蓝蓝的火苗一下蹿起了半尺高,她又灌满一壶水放在了上面。

  当记者问张兰芳用沼气做饭与用柴烧饭用什么不同时,她说:“在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是烧柴做饭,前阶段村里号召建沼气池,还给补偿,俺和当家的就商量着在自家院里建了沼气池。一开始俺心中还有些顾虑,生怕出现什么不好的情况,但现在一点担心也没有了,自打一用上这沼气,俺就再也不愿烧柴禾了。以前用柴禾做饭满屋子烟,呛得人睁不开眼,还熟得慢。现在在屋里看着电视说着话,一会儿饭就熟了,多省事儿!家里照明也用上了沼气灯,一个月就省下了几十块钱。”她一脸得意,正说着,灶上的壶“咕嘟咕嘟”开了。她一边倒水,一边自豪地说“乡亲们见到我家做饭不用锅灶,又清洁又卫生,还节省资源,建沼气的劲头也大了,争着到村里报名。俺当家的还和别人合伙买来模具帮着建沼气池,现在我们村里已经有10 户用上了沼气,还有40多户排着队呢!”

  政府声音:

  就“文明生态村”的创建问题记者采访了衡水市桃城区区委书记戴存志。

  记者:创建“文明生态村”初衷以及一年以来它带给农民最大的实惠是什么?

  戴书记: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初衷就是充分让广大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一直很迫切,我们没有理由不这样做。创建“文明生态村”就是不仅要让农民过上富裕日子,还要让他们精神充实。“家里现代化,街道脏乱差”曾是桃城区许多“瘸腿小康村”的真实写照。创建中,我们以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为创建突破口,针对群众对新生活的需求,激发起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冲天干劲。一年多来,全区共出动劳动力3万多人次,动土100万立方,硬化街道20多公里,建沼气池1700个,种树40多万棵,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条崭新的街道,一座座整洁的农家院落,说不完的家乡新面貌,村民说走在大街上喘口气都是新鲜的。

  在着眼与改善群众的精神生活方面,我区立足本地群众生活较好,精神需求较强的实际,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村村建设文化娱乐广场的这一新的创建内容,全区35个创建示范村都建起了文化娱乐广场 。所以路平了,街宽了,村庄变美了。这是以改善民居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给广大农民带来的最实在、最直接的变化,这也是带给农民最大的实惠。

  记者:您认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奥秘在哪里?

  戴书记:说奥秘谈不上,不过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式。环境美了,人的心灵也美了,文明程度提高了。这变化虽然是细微的、悄然的,但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这也正是创建“文明生态”的奥秘所在。

  硬件过硬,软件更要过硬。路街硬化了,文化娱乐广场建起来了,如何把这些基础设施管好用好,为群众提供服务,成为我区创建活动面临的新课题。我区坚持建管并举、软硬并重的方针,把创建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农民素质这个“软件”上。

  现在,我区35个创建示范村全部制定了村容村貌等各项管理制度,他们采取组建专职清洁队和农户义务轮流值岗相结合的办法,并把管理效果同十星级农户评比和福利发放相挂钩,使农村卫生实现了规范化、经常化,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维护环境的热情。各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自觉维护院落、胡同、街道卫生,主动清扫街道垃圾,成为一种新风气。

  另外,我区从教育引导入手,利用多种载体,拓宽教育渠道,全方位抓好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求知、求乐、求美成了新观念。以“三下乡”为载体,村村开展的以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新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为主的读书兴农活动蓬勃兴起。全区新建了一百多个村民活动室、图书室,每天来这里看书、活动的人络绎不绝。依托刚刚落成的文化娱乐广场,组建了近一百多个秧歌队、文艺演出队、球队等业余群众组织,茶余饭后在广场上散步打球赏花的人更是为数众多。

  目前,全区确定的第二批创建示范村部分已开始启动。

  就“文明生态村”对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到的作用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桃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支广辉。

  支部长认为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种大棚,不仅能卖菜挣钱,还能吸引城里人观光旅游。在我区邓庄农业科技园区的棚户们想不到种菜还能种出新花样。在这里种棚的北苏闸菜农们,去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他们推广“猪——沼——菜”三位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全村一下就新建沼气池170多个,用沼液做肥料,使全村的400多个大棚全部种上了无公害蔬菜,菜变“绿”了,环境变美了,引来了城里人到这里游玩,挎上菜篮子亲手采摘,品尝亮晶晶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尽情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据园区负责人介绍,从去年至今园区共接待游客超过10000人次,今年初,河北省生态旅游区的桂冠落户园区。来此旅游的游客人数更是猛增了许多,也为棚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总之,“文明生态村”不仅要让农民过得舒服,还要他们在富裕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记者:衡水市桃城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特色是什么?

  支部长:在海南的最大优势是生态,即丰富的热带、海洋资源和美好的生态环境。那里四季常绿、鲜花盛开,是天造地设的热带植物园,只要稍加规划,逐步修建,每一个村庄都会成为生态村。我区地处内陆,不具备那么多天然环境,只有根据本地情况,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是村村建起文化休闲广场。本着不占耕地、方便群众、美观实用的原则,各村因村制宜,科学设计,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广场相继建成,如:焦村填平的村西的大坑,北苏闸填平村中多年的一个大污水坑,大善彰则将占地十亩的村中废弃大院进行改造。广场建设带来了农民生活和观念的大改观。目前,全区各种文化活动队伍达100多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桃城农民的新时尚。

  二是“一把手”工程。我区严格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区委书记戴存志为组长、区长马福华为第一副组长,26个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乡镇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各村也建立了村支部书记主抓,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并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区、乡、村三级“一把手”抓创建的工作格局,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海南经验:海南文明生态村是一条新路子

  到2004年9月,海南省已有3800多个文明生态村,涵盖了100多万村民。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说,经过考察参观海南文明生态村,大家普遍感到,海南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以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在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服务农民群众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符合“三贴近”要求,实际成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他认为,海南的做法和经验,既为当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也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安徽省文明办的朱训义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做,群众不接受,即使建起了新房也不见新村,找不到一条合适的路子。现在海南做了一项很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文明生态村建设把中央、省、地方的实际结合起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建设,这是海南文明生态村创建成功、效果显著的重要原因。

  山东省济宁市委副书记赵树国认为,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创意好,定位高,以人为本,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协调地结合起来,处处体现了群众利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便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建有形式,有内容,更有效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在农村确实是个创新。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说,海南的文明生态村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得很紧,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文明生态村的创建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海南经验很具体,也很实在,值得在全国学习和推广。

  专家观点:

  “文明生态村”要量力而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弘教授认为,搞“文明生态村”建设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赵教授指出,如果花太多的钱用在搞“文明生态村”,在短时间内又没有形成良性的经济回报和循环,很容易出现经济断流。要知道,在我国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三农问题很严重,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吃饭都成问题。经济问题是最基础的决定因素。

  树立环境意识,营造循环经济理念很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搞一些文化活动,多做一些美化环境的事情,固然好。但是要搞“文明生态村”这样浩大的工程,要涉及到经济、环保两个重要方面,就必须谨慎。政府部门要不遗余力地按照科学规划、科学评估的结果,因地制宜地来做这个事情,才会把这个事情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如果在没有任何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做样板还可以,等到全面铺开的时候就乱套了。

  “文明生态村”农业用地性质不能变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研究所戎安教授认为,“文明生态村”口号的提出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但要注意不科学行为。

  戎教授指出,在他从事的城市设计与城市生态领域里,遇到一些打着文明生态的旗号,把土地性质改变的情况。海南,就有这样的例子出现过。当地政府把一些土地出租给个人,搞“生态园”建设。结果租者只注重经济效益,不但生态园没有搞好,而且浪费了很多农业用地。戎教授说,温总理今天还在广播里强调,尽管全国粮食丰收,但农业用地还是要保存。如果是在国家传统开发用地还没有开发出来的地段做这些事情就好了。那样,不但节省财力物力,而且还会有一部分土地,为充分利用的因素而退出来,用作农业用地。

  具体到搞“文明生态村”,他希望在多元化发展和经营的基础上,政府一定要严格执行规划、审批、检查、评估四条准则,不要把“文明生态村”变成改变农村土地性质的大杂烩。那样不但农民得到实惠是虚的、暂时的,而且还会影响到当地整个大经济的发展。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