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14:17 首都之窗

  7月8日上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在市应急指挥中心召开第一次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岐山强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基层,立足于基础性工作,不断完善首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市委副书记强卫主持会议。

  会议观看了《首都平安》宣传片后,听取了北京市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和市应急委2008
年前工作安排,审议并通过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稿。会议还决定聘请一批专家作为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专家顾问组成员。

  据了解,2004年9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和2004年10月市委常委会议通过《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启动了北京市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工作。几个月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做了大量、有效的应急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今年4月,以王岐山为主任,强卫、翟鸿祥为副主任的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成立,下设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目前,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已开始工作,市级指挥平台也已建成,全市应急工作建设正稳步推进。

  王岐山在讲话中指出,在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工作。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是从无数历史经验和惨痛教训的案例中高度抽象出来的,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制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安全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北京的安全工作无小事,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从国际安全形势、国内发展阶段的特点出发,特别是从本市现实出发,大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目前,我们面临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面临着解决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目标和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正处在战略机遇期、高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首都的应急体系建设面临很多问题。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全力做好首都应急体系建设,经过努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王岐山要求,要高度重视首都安全稳定,安全工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广大市民、来京游客和国际友人的安全。前一阶段,在应急体系建设中,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排查了大量隐患,消除了多年积累的问题,但我们决不能低估目前仍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安全问题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要从首都、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做好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王岐山强调,所有应急预案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城市管理和运行的日常基础性工作,离开了基础工作谈应急预案毫无意义。要深化日常管理工作,立足于基层,立足于基础性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彻底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状况,在两者的关系上向日常管理倾斜。各级党委、政府要联系各自实际,把精力、注意力切实放在加强基础性工作上。安全工作的要害在基层,应急体系的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是抓好基层,特别是抓好基层干部的专业化、程序化建设。在应急体系建设过程中,日常管理工作和基层工作必须加强。

  王岐山指出,要以组织制度的创新抓好应急体系建设。现代化必然是高度的组织化和制度化,组织、制度的创新工作将伴随着现代化的全过程。有突发事件,就必然有应急,有应急就必然有制度,有制度就必然有组织。在首都应急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组织和制度的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完善,为办好奥运会积累组织和管理经验。

  王岐山强调,宣传和教育工作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极为重要。要对广大市民和安全生产一线的干部、职工广泛进行安全意识、安全技术以及自救和救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把损失降低到最低。要从中小学教育入手,加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教育、自救知识教育、救护知识教育,同时加强紧急状态下组织状态的教育,确保在紧急状态下有组织地应对。应急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舆论导向是首都应急体系建设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内容。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宣传队伍要紧急出动,反应迅速,及时报道,在党和政府的指挥下有效地引导广大群众。要确保信息畅通,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明确责任,紧密协作。在今后的应急体系建设中,要用劳动、心血、智慧不断丰富、完善应急事件的指挥、组织和处置体系。

  市领导、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领导成员刘逢君、孙政才、翟鸿祥、马振川、张茅、吉林、陆昊,以及杨德安、刘晓晨出席会议。(汲传排)(来源:北京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