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追寻郑和航海的梦想和足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0日07:09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南京与郑和渊源深厚,我是追寻郑和的足迹来到南京的。”在昨天的市民学堂上,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教授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开场白。“郑和航海绕不过南京”,600年前,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出发地和宝船建造地,地位举足轻重;“南京也绕不过郑和”,600年后,南京人在铭记和怀念这位举世闻名的航海英雄,追寻着他的梦想和足迹。时平的话,在听众中引发久久的共鸣和思考。

  光华门明朝时曾有全国最高等级外语学校

  郑和下西洋到过大小三十多个国家,怎样解决语言不通的障碍?时平教授昨天专门为市民的这一疑问做了揭秘。时平说,据史料记载,郑和航海,经过了一系列充分准备,包括外语人才的培育。明成祖在南京专门设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外语学校——四译馆,其位置就在现在的光华门附近。四译馆的设立,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主动接触和了解世界的一个证明。四译馆当时专门教授东南亚地区共计8种语言,为郑和远航和对外交往培养翻译人才。“当时的翻译叫做‘通适’”,时平介绍说,郑和的船队当中就有大批通适,这些人对郑和远航船队同当地人的交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绘有物标的郑和航海图,实用!《郑和航海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时平介绍说,图上所绘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时平用田径场跑道形象地介绍了郑和航海图的特点。他说,该航海图没有经纬度,但类似田径场跑道白线的物标却是一应俱全,沿什么方向,航行多远,将遇到怎样的礁岩、海岛、国家,都在图中详细说明。只要沿着这些物标标识的航道,便能确保到达目的地,实用性很强。

  15世纪初天文导航的世界水平

  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航行中仅靠观测星辰和指南针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是靠什么导航呢?时平指出,郑和船队要开辟新的航线,就必须靠新的技术。郑和把航海天文学与导航仪器罗盘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测定航行方位的精确程度。不仅如此,七下西洋还促进了郑和船队天文航海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后来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过洋牵星”的航海技术。所谓“过洋牵星”,是指用牵星板测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后计算出该处的地理纬度,以此测定船只的具体航向。时平说,郑和船队在横渡孟加拉湾和印度洋时,由于海域辽阔,水天相接,没有陆上物标可循,只有依靠罗盘和天体导航。郑和船队以“过洋牵星图”为依据,“惟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结果收到了“牵星为准,所实无差,保得无虞”的出奇效果。这种航海技术是郑和船队在继承中国古代天体测量方面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于航海,从而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先进航海技术,从而使中国当时的天文航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个水平代表了15世纪初天文导航的世界水平。

  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传播“和为贵”外交哲学

  “历时30年的远洋航行,路途中难免有摩擦,但每次郑和都能化干戈为玉帛。”时平说,在印尼,至今还流传着“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那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当时,该国正在内战,郑和的船员上岸到集市做生意,被误以为是侵略者而被误杀170人。这一事件激怒了郑和船队的官兵,他们纷纷请战要报仇雪恨。眼见一场大战即将爆发,麻喏八歇国连忙派使者谢罪,并愿赔偿六万两黄金。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郑和将实情禀明朝廷,接受了麻喏八歇国的道歉,两国从此和睦相处。“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对他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而是在创造和平环境,共享太平。”时平说,随从郑和远航的船队上有数以万计的官兵,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然而,当年的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到来并不畏惧,相反,把郑和奉若神明。郑和在东南亚地区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捕鱼,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时平认为,中华民族开放自信地走向世界,这是民族崛起的必然途径,郑和航海的荣光应证了这条道理。南京日报记者 刘晓 刘远(编辑 小海)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