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郑和随行翻译主要来自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0日11:11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 金陵晚报记者姜晶晶实习生宋燕

  明天是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昨天上午,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领导小组筹备办公室学术顾问、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教授走进第十四期新城市“市民学堂”,为在场千名市民讲述起郑和。郑和后裔泰国免费乘机

  郑和后裔主要分为三支,南京支系现有200多人,如今苏州、上海、北京等地的郑和后裔就是从南京支系发展而来;云南支系有玉溪和沙甸共170多人,还有一支郑和后裔定居在泰国。清末郑和第十七世孙郑松林跟随马帮到泰国清迈进行贸易,后娶了当地土司的女儿定居下来。现在泰国的这一支大约有100多人。

  郑松林后成为当地侨领,为泰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的后裔也享受不少特殊待遇。时平教授举了个例子,如当年泰国政府准备兴建国家机场,郑家人知道后就主动无偿地将一块土地捐献出来,泰国国家机场得以顺利建成,因此后来为了感谢郑家人为泰国做出的贡献,泰国政府特意发文规定郑和后裔可以免费乘坐泰国国航飞机。

  随行翻译南京“产”从1405年起的28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邦各国语言各异,那么郑和究竟是怎么克服交流中的语言障碍的呢?学堂上,时平教授也为市民们解开个中奥秘。

  “每次远航,郑和肯定都会随行携带大量翻译,而这些翻译主要是来自南京”,时平说,明朝初期,明政府就在南京设立“四译馆”,隶属于翰林院,用于专门培养与中国有密切关系国家的外语人才,当年四译馆里可以教授出的语言多达8种,包括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藏语等等。“可是当年那个四译馆确切位置现在已经没有人能知道了,只知道大概在今日光华门至龙蟠中路金润发超市一带。”

  渔网成标志物礼仪、历法、农业、制造、建筑、雕刻……七下西洋,耗时28年,郑和远航给每一个所到之地带来的冲击无法用数字来统计,时平教授讲述了一个“喀拉拉的中国渔网”的故事。

  在南印度半岛喀拉拉海岸的科钦堡入海口处现在仍有一排排高高的渔网。这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渔网。渔网的四角系在四根长木上,四根长木的顶端收拢在一起,被固定在一根粗大的长杆上。每一张渔网需要五个人来操作。渔民们把渔网放在水中,每隔几分钟将渔网拉出水面,每次总能有所收获,而这种至今仍在造福当地渔民的渔网被称为“中国渔网”。

  关于渔网的来历,“中国渔网”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公元1340年洪水暴发,中国人从格朗格努尔迁到科钦,并定居于此。大约在公元1350年至1450年,中国人把这种中国渔网带到了这里……”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渔网是由郑和船队带来的。

  (编辑 小羽)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