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理论体系亟待建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6:15 光明网 | |||||||||
侯勇 信息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发展战略。信息技术由来已久,但“信息化”是个新概念,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作出科学的界定,准确阐释信息化的定义、性质、特征、要素,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行业信息化规范等等。
遗憾的是,信息化理论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理论体系支离破碎。信息化的理论只是表现为一篇篇探讨性文章、一个个政策性文件,更多地存在于个人的理解中,远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相比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实践,理论建设严重滞后,逐渐成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桎梏。不建设起一套科学、务实的信息化理论体系,信息化建设就难免多走弯路,甚而步入歧途。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会为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更将会使我国丧失在信息时代追赶世界领先水平、摆脱落后被动地位的战略机遇。 目前,我们对信息化理论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重视不够,导致理论成果不多,权威性、实用性不强。信息化理论研究工作,既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固定投入。往往是专业人员搞信息技术应用,行业人员兼搞信息化理论研究。其后果是严重的,一是专业人员在行业人员的指导下建起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树起一个个应用烟囱;二是出来的理论或临摹国外,或借鉴传统,拼凑观点,堆砌名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虚幻空妄,难奏实效,操作性差。三是理论研究枯燥乏味、周期长,而且研究或技术部门无权决定干不干、怎么干,理论经受实践检验的机会就极为渺茫,成果优劣难以验证。这样下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信息化理论研究将难以有所建树。 目前,建设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时机和条件业已成熟。一是信息技术是跨国界的,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参考;二是我国多年的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三是多年的信息化或自动化建设已经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四是蓬勃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市场拥有充足的建设资源。 建立信息化理论体系,需要传统行业的理论专家、行业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其中,更要突出信息技术专家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因为他们最了解信息化的技术与应用,对信息化的优长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入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和建设信息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具备熟练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因而,他们是信息化规划、建设和应用的生力军,也是信息化理论研究的主力部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经历,甚至不会用电脑、不会上网,不知信息技术是什么、能做什么的人,能为行业信息化设计出正确的建设方案,能描绘出一个行业在信息时代的表现形式或运作方式,即使他是该行业传统的理论专家。 建立信息化理论体系,还需要各级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加大理论研究的投入力度,为理论提供实践检验、创造效益的机会。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能够秉承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兼具远大的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有甘为人梯、为后人栽树的奉献精神,有不追求局部和眼前利益、而着眼事业长远发展的博大胸怀。 建立信息化理论体系,还需要相应的决策机制保障。要逐步培育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的科学决策环境,坚持用信息化理论指导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化理论体系,可能会影响到传统的决策机制,触及部分人员、部门的权力和利益,但也可能孕育出科学、高效的组织体制和决策机制。(作者单位:总后自动化站)(来源: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