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未必论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6:15 光明网 | |||||||||
胡显中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勤奋写作,为后人留下了3000多首诗歌,可以说是一位高产作家。他有一首内容非常耐人寻味的七律,是这样的:“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拈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首联中的拈龟与祝蓍,是指古代先民们预卜吉凶的方法。颔联分别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多得很,现聊举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汪精卫为例。他早年参加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尤其是,1910年他曾因为刺杀清朝的摄政王而被捕,按律应论斩。“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便是他当时所写的绝命诗,诗中表现出的壮志豪情,博得了世人的敬仰。如果当年真的就义了,那么汪精卫可算是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家、大英雄。有趣的是,他当年没有死。以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他追随蒋介石,背叛大革命;后来又天良丧尽,投降日寇,沦为汉奸。从这一实例中可以看出,“盖棺论定”不无一定道理。 但在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充分品味了酸咸苦辣的人生之后,再来看这条成语,笔者却又有另外一番感悟,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未必”。因为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不断演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再加上其他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里也不妨举一个历史上很有知名度的人物——曹操为例。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几经反复,仍无定评。在戏剧舞台上,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曹操一直就是一个大奸臣,所谓“乱世之枭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说要为他翻案,于是就有人闻风而动,写了一个剧本,把曹操描绘成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大政治家。不过,仅仅几年以后,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还是这位,竟然公开表示,自己过去所写的一切东西毫无价值。这就意味着对曹操的评价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可见直到今天,在曹操“盖棺”了1800年之后,仍然无法“论定”。看来,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评价;即使是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不可能完全一致。 写到这里,忽然又想起我国古代那位铁娘子——武则天。她在世之时就预留下御诏:当自己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即没有任何评价。她让后人去随意遐想,褒之贬之,悉听尊便。瞧!这是多么高明、多么睿智,简直令后世的无数须眉英雄为之汗颜!(来源:光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