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帆船的名义纪念郑和——听“凤凰号”船员讲述重走郑和之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7:36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任荃实习生金平

  同一个大洋,相隔600年。去年8月,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小帆船从江苏太仓起航,沿着当年郑和的航海路线,用镜头追寻舰队留下的依稀足迹,以帆船的名义纪念他的创举。

  这个周末,“凤凰号”的四位勇士趁着参观“海博会”的空档,走进上海科学会堂报告厅,面对听众真实讲述海上漂泊的250天。

  也许,要用这短暂的6000小时来纪念600年的历史积淀,多少有些形式主义。但一如当年的郑和,历史会记住勇者的名字:船长翁以煊,领队郑浩、何明礼,以及摄影师黄睿。

  寂寞

  漫漫12500海里,没有任何随行导航、护驾船只或飞机,没有任何商业保险,唯此一叶扁舟。为了能在约定的时间顺利返航,“凤凰号”必须全天候全速前进,而它的最大时速只有7节。因此,哪怕是人困船乏的深夜,三位船员仍需每3小时轮流值班。

  海上的生活是清苦的。淡水、蔬菜、水果都是有钱买不到的“奢侈品”。刚踏出校门20天的黄睿,惟有揉搓干瘪的桔子皮,期待在指缝中闻到些许香味。

  惊险

  台风、海啸、枪击、海盗,幸运的“凤凰号”一次次死里逃生。

  去年12月26日清晨6点26分,“凤凰号”正在驶往安达曼群岛的途中,计划于7点划橡皮艇靠岸后,寻访拍摄当地的原著民。此地,正好位于印尼大地震的震中位置;而此时,距离地震爆发仅相差1小时。

  好在经验丰富的船长及时察觉到异样,并果断返航。几十分钟后,地震引发的海啸疯狂肆虐,10米高的巨浪吞噬了“凤凰号”的大半个桅杆。此时帆船泊在离开岸边一段距离的港湾,翁以煊不断调整船的方向,利用发动机动力稳定船的位置,而不远处的岸边已是一片狼藉。

  感动

  一路寻访,“凤凰号”一路收获着喜悦。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设有郑和下西洋纪念碑;在印度卡里卡特,珍藏着中国古代渔网;而在文莱的河沟边,每走一步就能踩到五片中国宋代的碎瓷片。

  然而,在留有当年西方殖民者野蛮行径的一座座城堡中,却丝毫看不到中国使者的足迹。对于“凤凰号”的全体船员,这是一笔意外却足以自豪一生的收获。600年前,郑和率领的船队何其庞大,200多艘舰船,每条长140米、宽50米,随行者28000人,远胜于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而他们却十分谨慎而理性地运用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没有丝毫的倚强凌弱。而这,正是郑和当年所无法体会的感动。
以帆船的名义纪念郑和——听“凤凰号”船员讲述重走郑和之旅(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