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市民四处奔忙:将温州120桥名汇成方言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9:29 温州新闻网 | |||||||||
温州新闻网7月11日消息:“八字桥、矮凳桥、兴通桥……”温州各地的桥名,你能说出几个呢?家住鹿城区东屿路的卢美翠女士经过几个月的搜集和实地勘察,将温州各地120多个桥名整理成一首方言长诗,不禁令人耳目一新。 现年58岁的卢女士,曾经卖过报纸,现在家除了做些家务活,就爱好搜集整理桥名。她所整理的桥名方言诗,题目即为《桥》。其中有按数字排列:“第一桥,双莲桥,三板桥
记者昨天来到市区卢女士家时,她连称又搜集到了两个桥名“酸该卖醋桥,甜该葡萄桥”,并补充到了《桥》中。 卢女士说,今年3月份,她开始在他人曾搜集的60余个桥名资料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整理,并亲自到实地进行勘察核实。在这期间,她误将“买卵(蛋)官渡桥”认成“买卵龙霞桥”,到龙霞路实地踏看后,才确定下桥名。为了给诗中“会昌公园生(位于)吴桥”找个配对的上句,她还开着摩托车四处找桥。有一天,她在绣山公园的后门见到“绣山仙境”4个字,又在前门看到了“宏德桥”,才有了“绣山仙境宏德桥”之句。目前,卢女士方言诗《桥》还在不断完善中。 “有很多桥,现在都已看不到了,像第一桥、打锣桥、府前桥、洗马桥等等,都只留下桥名让人追忆。”卢女士说,“这也正是我要搜集整理桥名的初衷。” 卢女士介绍,除了桥名外,每座桥几乎都有历史典故,像“构思奇妙月带桥”,说的就是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10时至次日凌晨1时,如果人们站在月带桥上,便可从桥的两边各看到半个月亮,十分奇妙。三板桥原称“舢板桥”,说的是以前有很多舢板船停在桥下,故得名。洗脚桥原称“仙鹊桥”,后因从乡村来的人们,先在桥下洗干净脚,再穿上蒲鞋进城,故改称现名。据悉,目前已有人开始从事桥名典故的编写工作。 据了解,温州各地桥名的数量,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有关人士称,地方桥名的考证,是一项较为复杂深奥的工作,卢女士在桥名诗中有关桥名及其表述,因未经专家考证,难免会有不准确、不完善之处,但作为民间爱好者出于对温州城的热爱和对水乡的眷恋,对日渐流失的桥名进行收集整理,应该是值得鼓励的尝试。(温州都市报记者王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