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10:09 人民政协报

  近几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清江流域梯级开发以及国家对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地区、苏区的政策扶持下,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着力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战略,使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小康长阳建设的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度,深化对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

  长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山大土薄,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受到多方制约。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这一县情,不断提高对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战略性、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做到始终围绕农民增收抓农村劳务经济,而不是简单地就农村劳务经济抓农村劳务经济,把农村劳务经济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促进了农村劳务经济和全县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1、从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现实需要上深化认识

  农村工作的中心是发展,目的是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要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要持续稳定增加,年年增加。对农民而言,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基本上是定数,当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达到一定限度后,增长和上浮的空间就越小,也许还有可能下滑。因此,要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仅靠农业内部是极为有限的。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已初步建成高山无公害蔬菜、清江水产、木瓜栀果、优质椪柑、清江绿茶等六大特色农业板块,优势农产品基地达到33万亩,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多家,联动农户7.3万户,每年为农民增收近1亿元,人平增收250元。从2001年开始,每年投资100万元,向清江库区投放银鱼种苗和常规鱼种,农民实行无偿依法捕捞,每年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大力发展以奇石、根艺、盆景为重点的土家文化产业和以水电工程游、巴土文化游、清江风光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直接带动近万名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途径,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清江奇石苑日益成为农民收入的新增点、提升旅游的新景点和文化产业的新亮点。去年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作出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走出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就目前来看,长阳绝大多数农民还是在靠粮食增产增收、粮价上扬及政策性增收和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这些增收措施和渠道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机遇性、偶然性和局限性,这些不稳定的增收渠道和不确定的增收因素很难让改变农民靠土地增收、靠天吃饭的命运,也很难促使农民逐步走出土地而有序地向城镇转移。事实证明,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渠道。县委、县政府深刻感受到,实现农民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极为重要的渠道就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2、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上深化认识

  在建设小康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民非农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市场化是解决“三农”难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趋势。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使部分外出农民摆脱依靠土地生存的束缚,转移到现代工业、建筑安装、交通运输、商贸服务、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康建设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定居就业,让农民成为“工人”,成为“商人”,成为市民,这是实现小康目标不可逾越的阶段。

  3、从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重大举措上深化认识长阳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止2004年底,全县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仍达5.96万人,低收入人口7.87万人,分别占农业总人口的17.4%和22.98%,而且绝大多数又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脱贫致富受到很多客观条件制约。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唯有让贫困农民转移,才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不再返贫,而且需要的成本更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最佳效益。

  4、从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上深化认识

  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现实选择就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长阳集“老、少、山、穷、库”五位一体,靠贫瘠土地和传统低效的农业改变农民的命运显然路子不宽、前景不好,真正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快速增收、逐步引导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就是组织农民外出务工。通过外出务工学技术、长见识、挣大钱、强素质,可以尽快完成农民的自身革命。我们已切身体会到,让农民外出务工不必担心他们家里土地没人种,不必担心他们出去以后不回来,不必担心他们在外面上当受骗、出安全事故,不必担心本地男女比例不平衡。外出打工不是穷的表现,正是一个地方开放开拓、发展富裕、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地方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表现。实践证明,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广大务工农民在实践中感受外界变化、开阔自身视野、更新思想观念的现实课堂,也是培养农民道德法律意识、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经营能力、实现成才创业的有效途径。

  5、从推进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上深化认识

  加快小康长阳建设步伐、实现“三农”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努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并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许多务工农民典型证明,一些农民通过打工完成原始积累,彻底离土离乡到城镇定居就业,实现了永久、安全转移,也起到了异地搬迁、自动移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大批打工农民带回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又直接带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村内需,释放了劳务经济的乘数效应。因此,只有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劳动效用的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奋力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

  长阳积极运用产业化思路谋划劳务经济,着力完善机制,夯实基础,打造品牌,优化服务,使劳务经济从培训、输出到转移形成完整链条。从2003年开始,做到每年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定奖惩,提出要通过3年努力,到2006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亿元以上,全县农村劳务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整合资源抓培训

  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培训体系,制订培训规划,整合县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职教中心、青华职校等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工岗前培训。将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市场有效对接,实行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在培训上坚持四个结合,即坚持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培训质量相结合,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建立了以就业培训、就业安置、劳务输出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认真实施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依托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以计算机、电工、焊工、仓储保管、缝纫、旅游、营销员、财会、维修工等短期技能培训,从去年初到今年上半年共培训农民工3000多人。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青华职校首期130人毕业并即将就业,探索出的定向培训、贫困扶助、广泛就业的产业化培训模式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作为全省优秀就业培训中心,从去年初到今年上半年共开办各类短期培训班70个,培训3328人,其中下岗职工1808人、农民工1520人。通过开展培训,培养了农村劳动力的一技之长,提高了创业和就业能力。

  2、拓宽市场抓输出

  依托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积极拓展劳务输出市场,实施“南下”、“北上”、“东进”、“出海”战略。以“南下”、“北上”为重点,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巩固广东和北京、天津等劳务输出基地,签订县市劳务合作协议,建立了地区间劳务协作交流机制。今年4月,县农村劳务经济领导小组考察了江苏省南通市劳务市场,并决定在南通市建立长阳劳务输出基地。以“东进”为重点,向上海、浙江等东部劳务需求量大的发达地区纵深推进,确立一批劳务输出企业,实行广泛联络,输送各类劳务工。以“出海”为重点,积极争取打入国际劳务市场,今年重点在海员跨国输出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水电、矿产、轻工、文化旅游等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投身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忠武天然气、沪蓉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三大通道”建设,使务工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平时外出务工,忙时在家务农。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71400多人,比去年全年总人数净增10000余人,增长16.32%。

  3、提升效益抓品牌

  围绕增强长阳劳务的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提高劳务经济规模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挖掘在全国乃至世界独特的巴土文化资源内涵,利用“长阳人”这一无形资产,打造出“长阳人劳务”这一独特的、叫得响的劳务品牌,使之走向全国各地乃至走出国门。同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还充分挖掘千百年来著称于世的长阳传统手工“九佬十八匠”这一宝贵资源,开发出“长阳人缝纫”、“长阳人厨师”、“长阳人木工”、“长阳人家政”等颇具市场号召力的劳务品牌。通过强有力的品牌推介,使长阳劳务输出实现由一般化输出向特色品牌化输出,品牌效应得以充分显现。

  4、优化服务抓维权

  进一步健全信息网络,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信息共享,及时为务工人员提供快速畅通的信息服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平台,定期举行大型劳务用工招聘会,今年上半年已成功地向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及省内大中城市输出劳务800多人,并将每月28日定为市场招聘洽谈日。不断创优外出务工人员发展创业的外围环境,建立办证便民制度。劳动、公安、计生、卫生等部门为务工农民办理证件实行低限收费或零收费,并推行电话代办、假日照办、限时速办、“一站式”办结等一系列便民制度。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户帮扶机制,努力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老人赡养和疾病治疗、学生就读等实际问题,通过组建“农民帮工队”,及时为外出务工农民家庭开展抢收抢种等生产生活服务。成立县、乡镇两级“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专班”,提供法律援助,做好法律咨询和服务,调处劳务纠纷,开展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保护专项检查和“外出去打工,法律伴你行”活动,率先在建筑行业推行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坚持输出前对用工单位进行考察,输出后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从去年初到今年上半年共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1起,为384名农民工追回工资32.84万元,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5、营造氛围抓宣传

  长阳在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劳务输出专栏,印制《外出务工指南》10多万份,免费发放到全县所有具备条件的农户和农民手中;印制法律知识手册2万份,使农民掌握外出务工的基本知识,引导其合理、有序流动。及时推广劳务经济发展经验,编印《劳务经济动态》,反映全县农村劳务经济工作情况,总结推广了如磨市镇、赵家堰村和县劳动保障部门发展和服务农村劳务经济的成功做法。组织县电视台记者进村入户到部门,宣传报道了乌钵池、水竹园、赵家堰等村发展劳务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及罗成等打工返乡创业者的事迹,推介了胡军、丁氏三姐妹等“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打工农民典型,鼓励农民外出创收和创业,促进了农村劳务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任组长,县政府县长、县政协主席等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农村劳务经济领导小组,组建了得力的工作专班,形成了县“四大家”领导挂帅、政协日常工作牵头、劳动保障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和责任机制,加强了对全县农村劳务经济的领导,同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了全力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管理机构,把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来抓。各乡镇也根据综合配套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实行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明确一名党政班子成员亲自抓,落实工作人员具体抓,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硬责、相关部门负细责的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县领导联乡镇、部门及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帮户的工作格局。

  2、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把发展农村劳务产业作为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领导任期目标,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把劳务输出任务分解到乡镇、到村组,把务工人员情况掌握到户到人。长阳还制定了《乡镇农村劳务经济工作责任目标考评内容及计分标准》,对各乡镇农村劳务经济工作实行计分制考核,按5个大项20个小项量化计分,年终考评结硬帐。实行定期通报,刚性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工作的督促检查机制,把日常督促检查、专项检查和民情调查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坚持每年召开全县农村劳务经济工作会议,总结表彰,推广典型,完善措施,加强督办。县劳务经济发展办公室及时与各乡镇沟通情况,反馈信息,促进了各地工作的平衡开展。来源: 人民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