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股市15年忽悠中从终点又到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11:48 法制早报

  ]杨百万,原名杨怀新;1950年6月生于上海;工人。1988年开始买卖国库券,此后改名杨怀定,即“怀着 坚定的信心改变贫穷”。

  杨百万:

  第一个跟券商打官司的股民

  到了上海,问来接我的朋友,“知不知道杨百万?”朋友笑答,“上海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杨百万的吧。”神闲气定地 坐在上海市广中西路777弄12号楼204房间里的杨百万,说自己目前处于“半隐居状态”。

  “老大爷”的现代生活

  “我到北京去,过马路,有人叫我老大爷。”不服老的杨百万明显对这个词很排斥。

  杨百万从选择漂浮股海的第一天起,就紧跟着时代一步步前进。乘飞机、坐火车,坐下来把电脑一打开,旁边的人就 诧异:“哟,这老头还会玩电脑!”

  杨百万的电脑可不单单是玩的,“我这把年纪会玩电脑的人不大有了,但是玩股票不会电脑不行啊。”

  他的桌上,摆着三台笔记本电脑,每个显示的页面都不一样。“三台电脑看不同的指数,大盘的涨幅跌幅,自己关心 的股票,(都一目了然)不用换来换去,提高效率了嘛,因为股票市场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杨百万的第一台电脑,是花费1万多元买的台式286。那是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的 事;四十多岁的他,为此还自学了电脑操作。

  在此之前,事情没这么复杂。上海1986年开始有了“手工版的股市”,那时是不用电脑的。“在一个房间里,只 比我这间房子大一点点。”杨百万比划着说,交易情况都写在黑板上,上面写着有人卖出多少股,有人买进多少股,“不像现 在那么复杂。”

  “手工版的股市”位于西康路101号,“现在是波特曼的后门。”

  在证交所成立之后,杨百万几乎天天过去,“开小轿车去。享受社会进步嘛。”杨百万自得地笑起来。

  成就“股市不倒翁”

  股海弄潮10余年的杨百万,还有个美誉是“股市不倒翁”。

  在股市中屹立不倒,杨百万觉得并不是因为运气好,“有问题的股票我是绝对不买的,不管市场追捧得多么厉害。” 在他看来,股票分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尽管市场中公司造假频繁、假消息满天飞,但他绝对不受其摆布影响。“什么银广夏 、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的骗局,我一个都没轮上过。”

  在蓝田被市场追捧成“一朵花”的时候,杨百万顺道去了武汉。在饭馆里,他点名就要蓝田的野莲汁、野藕汁,结果 服务员说没卖过。“当地都没有,那么绝对是假的,后来果然就出事了。”

  杨百万说自己炒股的生存哲学是:选股的时候,以投资的眼光选。当然,如果股票突然猛涨几倍,自己也会投机性地 抛。“(投机股票)早期我也买过,1993年以前买过。那个时候是个投机时代;那之后,那种股票我都是不碰的。”

  熟悉杨百万的人,还记得他的传奇经历:上海证交所挂牌第一天,成交1000股,他抢得了500股。“我弄了好 多身份证第一个办委托,提前半个月办。我买的500股真空电子,每股价值由300多元涨到2万多元。”尽管在炒国库券 的时候,他就被人叫做“杨百万”,但他自己坦白,真正做到百万,是在炒股之后。

  刚完成原始积累时,杨百万住的房子是9平方米的平房,做饭、睡觉、娱乐、卫生都在里面,“我现在住140平米 的房子。”1992年买房,他一下子就买了两三套,可见他当时对空间的渴望。杨百万很感谢股票带来的财富和生活上的变 化,但是他更感激是股票对他精神上的改变。

  经过15年股市跌宕起伏的洗礼,如今的杨百万更倾向于稳当一点的赚钱机会。

  收徒收出“干儿子”

  关于杨百万最新的一个说法是:杨百万不怎么关心股市了,改开培训班教学生赚钱了。杨百万对此很生气,一再强调 ,炒股是他的主业,其他都只是副业。

  生气归生气,培训班确实是有的。“我的培训班是以股会友,大家交个朋友,共同在这个市场上寻找乐趣。”

  杨百万也不避讳向自己的学生收学费的事,但是他的主要目的不是收钱。“曾经有一个从山东济宁专门跑来拜师的, 我没收。他是希望我无偿帮他炒股票的,那可能吗?异想天开的事情嘛!”

  异想天开的人有很多,还有一个南方人,跟杨百万年龄差不多,却非要认他做“干爹”,“他不了解我,我知道他想 造个概念,想用这个概念套住我。”精明的杨百万自然没有就范。

  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杨百万就接了两个拜师电话。其中一个拜师电话还是一个证券公司经理打来的,杨百万 坚持要他来见个面,“谈过之后,我就知道他是不是具备基本功,人品怎么样,要不要收他。”

  杨百万收的徒弟都是些实在人。

  看行情时,他顺便打开了自己的邮箱,结果发现收到一封谢师信,这令他非常振奋。发来谢师信的学徒在半年前才离 开,信中写道,“现在行情来了,我们的考试时间到了,虽然一波行情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行情中做什么股票,什么时间 介入和离开,的确能反映一个投资者的基本功,非常怀念在公司里面的那段时光,‘可以把炒股作为终身职业,’你这句话我 铭记在心。”

  “把炒股作为终身职业”算是杨百万的经典语录,他自己也实践着这句话;在培训班,教的也是这种理念:不要把炒 股当成赚钱的捷径,要当事业去做。

  临了,杨百万预言,股市的下一个牛市不远了,只要基本功好,播种的时候选好种,届时又将有另一批“百万们”会 从中诞生。

  对话杨百万:上海股民不爱吃麦当劳

  “牛市盛况”

  记者:您记忆最深的“牛市盛况”是什么情形?

  杨百万:大家都抢着买股票,证券公司比米店还多,里面人头济济,小偷都没有,大家都朝上看行情,没有朝下看的 。最大的营业部里面至少500到1000人。证券营业部周围(饭馆)生意兴旺,都是圆桌吃饭,熊市的时候就改吃盒饭了 。我当时最多的一天要吃好几个圆桌,人家请我啊,传授经验。我自己有大户室的,跟宾馆的包房一样的,不用在大厅里面挤 。

  “救救吧”

  记者:股市现在到了这种情形,您觉得还有机会吗?

  杨百万:熊市期间就是寻找好机会,等于是农民种麦子的时候的播种期,低迷的时候把股票买好了,就等于播种播好 了,等股市情况好转了,就有好收成,哪有人家收成的时候去播种的?要有时间跨度的,万物都有周期的。现在介入是很好的 时机,看现在的架势是这样。跌到相当的点位就不会再跌了。

  记者:你认为是不是跌到千点以下就开始止跌了?

  杨百万:不是已经跌过千点以下了嘛。998点,就是“救救吧”,你看政府不是救市了吗?现在1100点,涨过 了,在回调。

  “老杨了不起”

  记者:墙上有三张照片,是您在什么场合照的呢?

  杨百万:是在上证所成立十周年酒会上照的,分别是陈良宇,还有两位前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和高西庆。

  记者:他们跟您说了什么?

  杨百万:刘鸿儒说了:“老杨,你了不起,股市在1990年第一个熊市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就跟我说到你,让我 到上海跟你会会面,看看有什么好方法”,都是些鼓励的话,不过我是在场的唯一一个散户代表,政府特别遴选的。

  怕吃麦当劳

  记者:听说你给孙子起名叫“涨停板”?

  杨百万:为了纪念我这个爷爷的股票生涯,我就把我的孙子的名字起成“杨线”,股票中的扬线,就是股民最喜欢的 K线,就是喜成功、涨停板。还有就是,上海人喜欢吃肯德基,不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是K打头的,是往上翘的,麦当劳是 M,股民一看到M头都怕的。

  第一个起诉券商

  记者:您对证券市场法治化进程怎么看?

  杨百万:我是第一个跟证券公司打官司的股民。就在1993年,跟申银万国,他们卡住了我的保证金不给,认为这 个钱不是劳动所得。申银万国只是一个公司,从法律的角度是没有这个权力卡的,那个时候它认为自己有这个权力,法院判我 胜诉,不仅把钱还给我了,而且还补了我利息。年代不同了,现在跟你们讲,都没法理解的。以前上市公司欺骗投资者和卷款 潜逃的事情很多都没法追究的,现在高院有个解释可以追究了,但是实际上执行起来非常难的,到现在银广夏的案件还没有审 判过呢。

  老胡:

  从80万回到80万

  1992年,老胡放下教鞭“下海”。4年下来,老胡手中有了一笔令自己颇为骄傲的积蓄。

  正是那时,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股票。“我对股票一窍不通。但一位同事炒股,他一天到晚地念叨炒股,让人耳朵磨出 了茧子。”而且,同事还喜欢炫耀自己炒股的“战绩”。“他说他在股市有10万块钱,不到一个月就赚了一万”。

  “这钱赚得可真快”,老胡动心了。1996年底,老胡成了正式股民。

  4个月:

  从80万到140万

  赚钱心切,老胡把几年辛苦攒下的积蓄全部投进股市。

  老胡买的第一支股票是四川长虹。“当时也不懂,就蒙着买。”不过,当时老胡选择长虹有他的简单理由的:“有一 个口号叫‘深圳深发展、上海看长虹’,说的是两大龙头股。同事买的也是长虹,我就非长虹莫属了”。

  股票买了一个月,时任国家副总理的朱镕基就发表讲话,告诫股民警惕一些垃圾股的炒作;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 ,批评股市胡乱炒作的风气。

  “大盘接连着3个跌停板,真吓死人”,事隔8年,老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依然激动。“那以前中国股市没有 涨跌停制度,个股每天涨幅10%、20%甚至是30%,当天哗啦一下子跌下来的情况都有。这是股市首次实行涨跌停制度 。”

  第三天跌停时,老胡亲眼目睹一些晕倒的大户被抬出营业部,一些散户都傻了,就直愣愣地看着,连买卖都忘了。

  这波行情,老胡没受到太大影响,原因就是,“第一、二次跌停时想卖卖不掉,第三次跌停后长虹先打开(注:跌幅 减小、行情开始回升),以后长虹又慢慢涨起来了”。

  老胡此次之所以能“拿住股票”,得益于一位老股民对他说的话:股票只要拿住了就行,它总不至于平白消失吧!“ 那时股市没有退市制度,这句话很有道理。”

  1997年“五一”前,因父亲身体不好,老胡要回老家。“老家不能看大盘,手里拿着不放心”,于是,老胡把手 中的长虹全抛了。他的资金,从80万一下子翻到140万。

  140万跌成100万

  钱赚了,胆大了。用老胡自己的话说就是“开始来回胡乱倒腾”。

  “那段日子,每支股票都没怎么赔钱,赔就赔在来回炒,当时手续费单边是千分之8,来回就接近2%,即使股票不 赔不赚,来回折腾几十次也会把本钱折腾光”。

  1998年年底,老胡有了炒股以来最后悔的一次经历。本来他看好了科利华,本想在5元附近去买,但一旁一块炒 股的哥们一句话“我5块钱抛的,你还去接呀”,劝住了老胡。两天后,科利华连续两个涨停板,从6元一口气涨到12元。

  “肠子都悔青了!”科利华没抓着,老胡乱了方寸,接着买了沈阳农信等小基金,赔了一二十万。“该买的没买,该 卖的没卖”。此后老胡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买股票,因为“很好的机会没抓着,心态开始变坏了”。

  老胡一番折腾,账户的资金已从140万减少到100万。

  巅峰时刻:200万

  1998年行情不好,老胡找了份新工作;1999年,不甘心的老胡又跃跃欲试。

  4月份,老胡以6.12元的价格买了10万股上海梅林,“当时正赶上去扬州出差,出差前买的,上火车时跌到6 块钱,到扬州时就5块钱了”。等反弹到5.2元时,老胡又买了一半。

  5·19行情到来时,梅林在9元左右大幅振荡,于是老胡趁机抛了,“每股赚了差不多3块钱,账户资金重新回到 140万左右,又搞活了!”

  1999年底,老胡买悦达股份赔了一笔钱,回家过年时有些郁闷。没想到春节过后,周小川就任证监会主席,同时 发布了三项利好,大盘连续涨停3天。

  “这是赚得最爽的一次!”老胡账户资金达到了炒股以来的巅峰:200万。

  8年奋战:还是80万

  2000年春节过后,老胡买了最令自己伤心的一只股票:马钢。3.6元买进,结果第三天成了3.4元,他赶紧 换成山西一只股票。

  不成想,第二天,马钢从3.6元一鼓作气到了6元,山西那只股票却没涨起来。

  “我就是从马钢开始走下坡路的”。然后就是左一刀、右一刀;今天一刀、明天一刀,刀刀“割肉”。到2003年 初,老胡账户上资金仅有80万。

  老婆从老家打来电话作出“指示”:无论如何不能再做了!老胡表面上连连称是,暗中却依旧我行我素,反正“天高 皇帝远”。

  2003年初,他选中长安汽车,不到10元买进,涨到12元钱时,因为要找工作就急着出手了。不到一星期,这 只股票从12元涨到了19元。一后悔,老胡又买别的股票。这次老胡买的是天方药业,7元买的,涨到8元赶上了“非典” 爆发,股价从8元跌到5元,老胡账上还剩下50万。

  老胡最后一次在股市中赚钱,是跟基金做中远航运,“当时听说是博时基金做庄,股价8块时就一咬牙全仓杀了进去 ,13块附近全抛了,账户又到了近80万,回到1996年初入市时的状况。”

  现在老胡基本上不买股票了。8年奋战,从80万又回到80万,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不知缩水多少倍。老胡还 挺知足,“有的人腰斩(赔一半)呢!”

  周易:

  决不帮人做股票

  周易是不是中国年龄最小的股民?没有人去考证过。但是,上初中时就对股票萌生了强烈的兴趣,上高一就开始进入 股市,上大学时能帮亲朋好友炒股赚钱,周易的故事听来颇具传奇色彩。

  高中小股民

  “听说你很早就开始炒股了?”记者直切正题。

  “也不算太早。我觉得股票有意思是在初中,接触股票也是在那个时候。”周易一边喝茶一边慢慢的说道。

  周易打小就兴趣广泛,除了对书本不感兴趣外,其它的都想看个究竟。上初中时,周易最大的兴趣有二:一是研究股 票,二是研究中医。“中医只是我短暂兴趣中的一个,而股票则一直跟着我到现在,乃至于去年大学毕业后,我现在以做股票 为职业。”目前,周易就职于国内一家规模很大的基金公司。

  1996年,上高一的周易正式进入股市。那时,他的同学和儿时的伙伴,每天忙着踢球、谈论漂亮的女孩子,或是 憧憬着考大学。“我脑子里想的是,可不可以自己赚点钱实现去云南旅游的计划?”说这话时,周易很爽朗地笑,整个采访过 程中,这是他唯一一次谈到股票而笑容满面。

  周易买的第一支股票是“浦发银行”。虽然他对怎样炒股一窍不通,但他觉得,买有政府背景的股票一定不会错,“ 浦发银行嘛,国家总不会让银行倒闭。所以,这类股票就是我那个时候的首选。”

  “小打小闹、投入不多,挣的不少,赔的也少。”

  回想高中3年的炒股生涯,周易这样总结。但收获在于,他积累了不少经验。

  “帮”哥们赔掉10万

  上了大学,周易成了亲朋好友眼中的小有名气的“职业股民”。每次他看准的股票,一定是有上升空间的;如果按照 他的建议在某个时间内卖掉的话,绝对不会赔钱。1999年,周易看准时机,为自己和亲戚赚了一笔钱,“在亲戚朋友中也 具有了一点威信,那种感觉的确是好极了。”

  但是,自信的周易后来却遭遇了“滑铁卢”,为此还与一位哥们“掰了”。

  2001年,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哥们把他准备出国的钱托付给周易,想着在出国前能赚上一笔,以补偿国外贵的吓人 的学费。忙不过来的周易最终只答应推荐股票,让他自己做。

  “我说买,他就买;我说卖,他就卖。也巧了,在他卖掉我推荐的几支股票后,那几支股票接着大涨。那哥们可能觉 得可惜,等到我第二次给他推荐股票,让他卖掉的时候,他却没有卖。结果股市开始大跌,他的股票被套牢,如果再卖,就要 赔掉十万元,差不多是哥们三分之一的学费,出国马上都要泡汤了!”

  那边是哥们的埋怨,这边是周易的委屈,两人关系一下子僵了。后来,那个哥们狠心割肉,赔掉了10万多。

  “打那时候起,我做股票坚持两个原则:决不帮人做股票、决不给人推荐股票。”回忆这些事,周易把玩着茶杯,一 再地皱眉。

  对话周易

  跟周易见面是在上岛咖啡。倒上茶,我说,“给我讲讲炒股的事吧。”

  他并不怎么热情。一再跟我解释,“没什么好讲的”。

  “那你是否对现在的生活满意?”我绕了个弯问。

  他点点头说了句,“差不多吧”。

  “要是没炒股,你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我迂回着回到正题。

  他认真想了想,说道:“一定比现在快乐!”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