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郑和七下西洋开创大航海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16:21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今天是郑和首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天,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为我国的“航海日”。600年前(1405年)的7月11日,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颁下诏书,让郑和率领一支船队,出使南洋和西洋(当时指加里曼丹岛以西的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准备,1405年的农历12月,一支由208艘船组成的舰队在福建长乐集结,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地理大发现”,也开始了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

  据多种史籍的记载,在这208艘船中,最大的一号宝船长44丈(125米多),宽18丈(50多米),排水量接近或超过万吨,可以乘坐上千人。这支浩浩荡荡的舰队,乘着季风穿过中国的南海,停靠越南南部和马来半岛南端,再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端的古里。郑和船队将中国的声音带到了“去国10万里”的“西洋”。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后的87年,哥伦布的船队才带着3艘小船,开始了他的横渡大西洋之旅;92年后,达·伽马的船队绕过好望角,沿着郑和船队的印度洋航线到达了印度古里,他只有4艘船;114年后,麦哲伦船队开始环行世界,他的船多一点,是5艘。

  与西方航海家最大的不同是,郑和的大航海是真正的发现之旅,也是和平之旅。郑和船队里有正二品的都指挥使2人,正三品的指挥使93人,还有2.7万名士兵,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武力,但他却很少动武;动武也是出于自卫或应别人的要求而主持正义。

  600年过去了,中国人纪念郑和,追慕祖先的航海业绩,惋惜“闭关锁国”带来的落后和苦难,向往与世界的交往和融合;南洋、西洋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纪念郑和,追忆郑和时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之间的和平、友好与宽容。(据《广州日报》)

  郑和船队到过哪里

  占城(今越南归仁)、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淡马锡(今新加坡)、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甘巴里、彭亨、急兰丹(以上两地均在今马来半岛)、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祖法儿、阿丹、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等。(郑和下西洋航线见左图,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提供)

  第七次下西洋时曾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的地方,另有学者认为郑和的船队曾经绕过好望角进入了大西洋。(据《光明日报》)

  最强大“海军”却很少动武

  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武力出海,虽然船队走过的水域不太平,也曾经被迫动过几次武,郑和下西洋的行程却是一次和平之旅。

  靠华人密报歼灭5000海盗

  1407年,郑和在马六甲海峡的旧港(即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上的巨港),与臭名昭著的广东海盗陈祖义狭路相逢。

  郑和先采取主动,他派人告知陈祖义,要其投降。陈祖义一边表示同意,一边却准备出其不意下手偷袭,但郑和已得到一名当地华人的密报。在随后的激战中,郑和摧毁了海盗船队,歼灭海盗5000人,陈祖义被俘并被押解到南京当众处死。

  另一次是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其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劫(郑)和舟”,郑和将他擒获,也带回国内。明成祖对他“赦不诛,释归国”。

  请求佛祖湿婆和安拉保佑

  1911年,一名英国工程师在斯里兰卡港口城市加勒附近散步时,偶然发现一块奇特的花岗岩石碑,上面刻着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此碑为郑和1409年在栋德勒海角所立。

  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分别献给佛祖、湿婆、安拉,感谢他们的同情与美德,希望他们保佑航海圆满成功。石碑上说,他们会向斯里兰卡的主要佛寺、印度教神庙和清真寺布施分量相等的金银、丝绸等。这表明了郑和以及随行者对印度半岛地区的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不同信仰和文化同等尊重。

  一把火结束中国人的大航海

  前三次就用了600万两白银

  由于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不断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明成祖刚迁都到北京,三大殿即遭了火灾。因为有了大灾异,又有那么多人反对,明成祖才“暂行停止”了下西洋。但是,到这年春天,明成祖又命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郑和在海外对当地国王“赏赐”,都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郑和从内库提取丝绸动辄几十万匹,向景德镇派造瓷器一次即达数十万件。同时,郑和在海外也不惜以巨资采办一些宫廷奢侈用品。仅在永乐十年(1412年)以前的三次下西洋中,郑和的船队就花费了600万两左右的白银。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最后一次下西洋前立碑存照

  1431年的秋天,郑和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当船队集结时,郑和仿佛已经对未来有所预感:历史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而他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即将结束。于是他在出洋前把几次出洋的详细情况都刻在石碑上,有11人的落款。

  郑和刻一块碑不放心,又刻了一块,放在不同地方:第一块碑《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在江苏太仓,第二块碑《天妃灵应之记》放在了福建长乐。后来太仓的碑被保守派毁掉了,长乐的碑则保存至今。碑上的文字是有意写给后人的,他在碑中写道:“记诸番往回之岁月,以贻永焉。”郑和一一列举了前六次航海的主要登陆点。此后,明朝再未有过类似尝试。

  航海英雄魂归大海

  郑和小传

  王族后裔战乱中惨遭阉割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称三宝),父名马哈只(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被称哈只),郑和为其次子。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祖先来自西域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

  1381年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割。1390年,郑和被派往北京燕王府成为朱棣近侍。郑和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在朱棣和建文帝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崭露头角,“出入战阵,多建奇功”。1402年7月,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郑和被升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御书,赐“郑”为姓,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保太监”。

  花甲之年最后一次下西洋

  郑和深得明成祖的信任和器重,终被任命为“正使总兵太监”,赋予出使西洋的重任。

  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宣德六年农历十二月(1432年1月),已经60高龄的郑和,再次奉帝命率领船队踏上第七次下西洋的征程,病逝于途中,被随员海葬于印度洋,船队回国后,明政府在南京牛首山修建了郑和墓。

  郑和宝船长125米?

  郑和船队舟师的船舶形式种类很多。按功能划分,有宝船、马船、粮船、水船等;按船型特征划分,有福船、鸟船、沙船、广船等;按载重量划分,有2000料、1500料、400料、100料等;按推进方式划分,有9桅12帆到3桅3帆或大八橹、二八橹、六橹等。当然,其中最为世人所知、最值得中国人自豪的,还要数一号宝船。

  一号宝船比太和殿大三倍?

  郑和的一号宝船到底有多大?史籍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以福建地区出土的古尺(1尺等于28.3厘米)为据,折算出一号宝船长125.64米,宽50.94米。但近年来,一些郑和研究者和造船专家对郑和一号宝船尺寸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这些人的怀疑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造船工艺和技术上的怀疑。一号宝船所需消耗的木料多,对于木材及其结构上的强度要求很高,这在现在还有困难,何况当时的水平?二是从航行角度进行质疑。如此大的船,帆很多,它要出港,要应付各种风浪,操纵起来极其复杂,如何调动这么多帆让它靠岸是很大的难题。三是一号宝船的尺度(长125.64米、50.94米)和体量(体积量度)相当于四个太和殿,一个太监坐的船比明成祖坐朝的地方都大,在封建时代是“逾制”了。

  水下考古证实确有百米木船

  但很多学者还是坚持一号宝船确实存在过。近年来的水下考古又为论证郑和一号宝船尺寸的可靠性提供了新的证据。1999年7月,在马来西亚北婆罗洲附近海底发现了大批明朝宣德年间的瓷器和木船残件。马来西亚与法国考古学者用电脑推测当时船的大小,那只船舶大约100米长,40米宽。

  为何郑和不像哥伦布广受关注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远不能与地理大发现对于西欧

  发展的影响同日而语,这实在是值得我辈今天深思的地方

  15-16世纪是世界性的大航海时代。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1497年-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当时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印度;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这些航行都因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而广为人知。相对而言,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远航无论从规模还是航行范围上都毫不逊色,但受到的关注则少得多。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探讨。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以及东南亚的开发

  郑和下西洋对于当时的中国与所到之地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中国和海外诸国的贸易和友好往来,而且也促进了东南亚各地的开发和中国以后对该地区的移民。郑和下西洋在南洋所留下的国际声望,使16-17世纪中国商人在东南亚的国际贸易占据着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甚至在欧洲殖民者把东南亚作为殖民地后的很长时期内都未受动摇。它也使中国商人能够利用菲律宾———墨西哥———中国三角贸易(又称“大帆船贸易”),源源不断地将白银输入中国。

  郑和下西洋目的是维护和拓展当时中国视野下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和贸易秩序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和目的,学术界一直颇多争论。按《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是成祖害怕侄子潜逃海外组织反抗力量威胁自己,所以派郑和出海找寻,同时他也希望向海外宣示自己的文治武功。但学界多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决不仅于此。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认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是亚洲独有的历史体系,而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和完善朝贡贸易。我们可以认为,郑和下西洋就是在维护和拓展当时中国视野下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和贸易秩序。

  郑和船队在七下西洋后嘎然而止了,此后几百年,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再也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船队巡视南洋。

  为何郑和下西洋比其后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少受关注

  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比其后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少受关注,一方面是由于郑和船队活动期间,正值红海地区局势混乱之时,当时统治红海的马木路克王朝刻意封锁东西方交通和贸易信息,所以当庞大的郑和船队在红海边徜徉时,相隔不远在亚历山大城贸易的欧洲人竟然毫无所知。另一方面,郑和之后,明清两代长期奉行闭关政策,郑和的光荣没能延续。而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一直奉行积极猛进的政策,最终将坚船利炮开到中国国门之下。相形之下,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远不能与地理大发现对于西欧发展的影响同日而语,这实在是值得我辈今天深思的地方。(据《南方日报》/陈永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