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沐氏家族墓金玉文物齐亮相,5位黔国公朝天宫斗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7:44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一排排金币、一枚枚金戒指、一颗颗璀璨宝石……昨天,朝天宫市博的展厅被包括沐英、沐瓒墓在内的沐氏家族墓中出土的250件金玉文物衬托得熠熠生辉。葬在将军山,横跨沐氏10世的4位黔国公和一位代理黔国公的随葬文物齐齐亮相,这是南京文博界前所未有的盛事。2005年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就此隆重开幕。

  沐瓒级别最低陪葬最多

  整个展览中,最抢眼的无疑是1个月前刚刚从沐瓒棺床上取出的金冥币。如今它们3个一排地整齐排列着,每枚直径都超过了10厘米,领头的那枚直径甚至达到20厘米。99枚金冥币层层叠叠铺满棺床的情景,至今仍让当初主持发掘的市博副馆长华国荣记忆犹新:“它们从头到脚垫在沐瓒身下,头部位置的一枚最大,重350克。如此众多的金币在目前发掘的明墓中是仅见的。”黄金是富足的象征,明朝国力强盛,士族大家皆有陪葬黄金制品的风俗。记者发现,5位黔国公墓中的黄金制品呈现出由少而多,从粗放到精致的规律。在沐英陪葬文物中,记者没有发现金冥币,代替的是一座“金山”,用铁铸成。也许明初天下甫定,将大批黄金带入墓中尚不现实,只得用铁铸了座“金山”望梅止渴。在沐英儿子沐晟的墓中开始出现纯金打造的金冥币,但数量不多,而且只有铜钱大小。到了沐晟孙子沐瓒下葬时,金冥币不但数量众多而且个头很大。这固然和沐瓒喜爱敛财有关,但也是当时社会丧葬风俗的体现。而沐瓒之后,明朝人的品位发生了质的变化,陪葬的金制品不再求多求大,精工细作成为新的风尚。在第九、第十代黔国公沐昌祚和沐墓中,金冥币日益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众多巧夺天工的金玉工艺品。沐墓中,一个核桃大小的六角金药盒上竟密密地镶嵌着20枚红蓝宝石,堪称奇技淫巧。值得关注的是,在5位沐氏后人中,虽然沐瓒墓出土文物最多,但却掩盖不了其地位最低这一事实。明朝玉带象征等级,记者看到沐瓒佩戴的只是一条素面无包金的玉带,和沐昌祚的雕花玉带不能比,与沐的雕花包金镶宝石玉带更有天壤之别。

  沐瓒墓中为何没有青花瓷?

  在展览上,一件缠枝牡丹纹青花梅瓶引起了众人关注。它出自沐晟墓,在市博是仅次于国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沐英墓中出土)的明青花,为国家一级文物。相比之下,沐瓒墓中虽然陪葬丰富,却没有出现一件青花,令人大跌眼镜。“沐瓒墓的发掘再次证明,明朝早中期一段时间内曾出现过‘瓷器真空’的现象。”华国荣说,“青花在这段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全线蒸发。”如何解释这一奇怪现象呢?记者在展厅偶遇古瓷专家周道祥先生,连忙上前请教。周先生告诉记者,青花瓷在等级森严的明初社会尚未受到追捧。史料记载,洪武年间政府曾规定,六品以上的官员陪葬用金、铜、锡等金属器,六品以下才用瓷器。因此像沐瓒这样的贵族王侯当然不会自降身份把青花瓷器放在墓中。而明宪宗以后,皇帝喜欢青花瓷器,带动了士大夫的追捧,青花瓷器才重新出现在贵族墓葬中。

  南京石匠墓志留名

  展览中首次公布了沐瓒及其两位夫人的墓志盖照片,证实了沐瓒两位夫人分别是贾氏和刘氏。在知情人的指点下,记者在市博考古研究所后的一块空地上见到了3块墓志的正文。令记者惊讶的是,3块墓志都已变得模糊,全无出土时清晰可见的风采。经过仔细辨认,记者了解到,贾氏是沐瓒的正室,刘氏则是庶妻。沐瓒死后9年,51岁的贾氏才去世合葬墓中。而刘氏则长期住在云南,死后由沐瓒的孙子沐崧运回南京和沐瓒合葬。沐瓒墓志铭的主体部分无法看清,只能知道墓志铭是由翰林学士尹直撰文、给事中陈峻书写的,查《明史》知两位都曾在西南地区供职,想必是沐瓒身前好友。最有意思的是,当年刻墓志铭的是一名叫朱大用的南京石匠,他把名字刻在墓志末尾不显眼的角落里,依然清晰。明朝一代多少世家子弟默默无闻湮没于历史长河,石匠朱大用却因为“多刻一刀”而留名到500年后的今天。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编辑 晨光)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