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船队规模超过航母舰群(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8:51 潇湘晨报
船队规模超过航母舰群(组图)
  7月6日,巨大的郑和仿真宝船已经安置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大厅内。“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已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东方早报

  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关于人类最伟大的探险家的名单中,郑和是唯一一个中国人。

  600年前,郑和先后统率由200余艘远洋帆船和2.7万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历经28年,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余国。其规模之大,船只和人员之多,时间之长,足迹之广,堪称千古绝唱。

  是什么成就了郑和空前的航海奇迹?是什么使得郑和的船队能够顶风抗浪抵达遥远的非洲?为什么近三万人的船队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不会挨饿?为什么郑和的船队不曾面对哥伦布、麦哲伦船队曾有的败血症威胁?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郑和的船队称作“600年前的中国无敌舰队”,让我们一起看看这背后的故事,感受郑和时代的天下。

  【海船之大】

  巨型海船亘古未有

  600年前的马六甲海峡,波光潋滟。最耀眼的是那只“宝船”,龙眼生辉、身披彩波、尾置鹰球、龙飞凤舞。它来自中国大明王朝,它是郑和的宝船。

  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突出表现在航海用船的体积的增大上。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郑和下西洋的船舶分为五类: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其中宝船最大,九桅,长44.4丈,宽18丈。依此推算,则“下西洋”宝船船长约125.64米,宽50.94米。这种巨型海船,莫说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即使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后的87年,哥伦布才带着3艘小船的船队,开始了他的横渡大西洋之旅;92年后,达·伽马的船队绕过好望角,沿着郑和船队的印度洋航线到达了印度古里,他只有4艘船;114年后,麦哲伦船队开始环行世界,他的船是5艘。哥伦布等3个船队的所有船只,都可以放到郑和一号宝船的一层甲板上。

  【耗资之巨】

  厚往薄来耗资巨大

  从造船到下西洋的“厚往薄来”,三次下西洋,郑和船队花费了600万两左右的白银。

  一长串的驳船,在内陆的河港忙碌地来回穿梭,将木材及各式建材载运到船厂。人与马将货物搬上泥泞的岸边,送进大型的货栈里。报时的更鼓声,提升了工头的焦虑,因为进度总是落后。船还没造好,朝廷又颁下一道新的命令,要求建造另一批船只。这就是600多年前的明朝造船厂。

  造船的狂潮,从永乐二年(1404)一直持续到永乐五年(1407)。由于沿海各省无法独力供应所需木材,因此广大内地的伐木行动匆促地动员起来,大半个明朝都卷入了这个浩大的造船工程。江苏、江西、浙江、湖南、广东等地400户以上的木匠、帆工及造船工人也加盟船厂。高峰时期,约有两三万人住在船厂里工作。

  郑和在海外对当地国王“赏赐”,都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郑和从内库提取丝绸动辄几十万匹,向景德镇派造瓷器一次即达数十万件。同时,郑和在海外也不惜以巨资采办一些宫廷奢侈用品。仅在永乐十年(1412年)以前的三次下西洋中,郑和的船队就花费了600万两左右的白银。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规模空前】

  规模超过航母舰群

  在4月23日举行的纪念郑和研讨会上,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家荣称,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比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规模还要大。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又一个凝聚民族雄威的朝代,郑和船队的人员规模是惊人的,近2.8万人,相当于现代一个军团的编制!船队除了配备文武官员外,还有大批技术人员、翻译、工匠、水手,仅医士和医官就有180名。这种规模空前的远航前后进行了七次,持续了28年,船队的足迹遍及马六甲海峡、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造访了当时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当年郑和率领的航海舰队具有如此大的规模,连当今美国的航空母舰舰群都要相形见绌。

  与西方航海家最大的不同是,郑和的大航海是真正的发现之旅,也是和平之旅。郑和船队里有正二品的都指挥使2人,正三品的指挥使93人,还有2.7万余名士兵,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武力,但他却很少动武;动武也是出于自卫或应别人的要求而主持正义。

  【饮食揭秘】

  海上钓鱼船上种菜

  郑和的船队人数多达二万七八千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会不会挨饿?为什么郑和的船队不曾面对哥伦布、麦哲伦船队曾有的败血症的威胁?
船队规模超过航母舰群(组图)
当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长颈鹿,被认为是“麒麟”专家表示,出发前,所有船只肯定都要准备充分。在中途一些重要地点也设有补给点,比如马六甲。船上种有蔬菜是一种猜测,有合理的一面,还可能养家禽、牲畜。因为除了解决船员饮食,还要招待官员,郑和本人就是大官,甚至要招待外国的使臣,吃得不好不行,因此船上必然配备齐全。郑和船队行经之地多在热带,为持续预防食物腐烂变质,载运上船的食物大多必须经得起存放。因此携带上船的食物,除了盐、酱、茶、酒及饮用水之外,应当包括不易变质的米麦等谷物、豆类,还有加工处理过的果菜、肉类、水产等。

  郑和船队出海之后,除了库存食物,水产类可就地捕钓,并在船舱中以活水养殖;家禽类可在船上畜养;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14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其船员常在木盆中栽种蔬菜、生姜,提供日常食物。

  综合新华社、广州日报、现代快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