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子为之微启齿——窨子梁唐墓发掘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9:15 宁夏日报

  盐池有道窨子梁

  宁夏盐池县城西北37公里的苏步井乡硝池子村有道小山岗,人称窨子梁。窨子,即地室、地窖、地道。古代,人们为逃避兵匪之祸,往往挖掘秘密的地室、地窖或地道来藏身、逃身和藏匿物品。

  “窨子”这一称谓由来已久,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诏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蚕室。”唐代人李贤对“蚕室”作了这样的注释:“蚕室,宫刑狱名。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而在《元曲选·(关汉卿)救风尘》中就有“窨子里秋月,不曾见这等食”的句子,可见,这样的设施在汉代已有之,被称为“蚕室”,唐代人已称其为“窨室”,元代人称之为“窨子”。

  硝池子村的这座山梁上因有古代的“窨子”,故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地人们便将此道山梁称作了“窨子梁”。窨子梁海拔1500米,为石膏岩质,其上有沙土覆盖,植被茂密。山梁东侧有硝湖,硝池子村因此得名。古“窨子”重现天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正值中苏关系紧张,毛泽东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备荒口号,在临近苏联的中国北方,掀起了修筑地道作防空洞的备战高潮。当时硝池子村有的村民图省事,想到上辈人传言窨子梁上有古代的“窨子”,就提议将窨子梁上的“窨子”略加清理修葺用作防空洞,省工省时,不误农活。这一提议得众人赞同,生产队长便组织劳动力动工清理修葺窨子梁上的“窨子”。

  生产队长领着社员来到了窨子梁,在老年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被风沙掩埋的古代“窨子”的位置,众人便七手八脚地开始挖掘。不一会儿,便挖开了“窨子”口,有胆大的青年率先钻进去看究竟,可刚进去就惊叫着钻了出来,说里面有“死人”。众人问清楚了,原来里面不是有死人,而是人的骨骸。指引找“窨子”的老年人说:“那一定是当年藏在窨子里的人被土匪熏死在里面了。”有人说:“活人还怕个死人!走,进去看看!”几个年轻人钻了进去。进去之后,大家发现里面是一间石屋,石屋的一侧还开着一个洞门(其实是一个盗洞),连通了又一个石屋。有人便从洞门钻了过去,摸黑将里面的石板、木人等物件从洞口递了过来。递着递着,又发现里面有棺木、骨骸之类的东西。人们这才醒悟过来,这并非是什么窨子,而是墓穴。掘人坟墓是民间的一大忌讳,是只有盗墓贼才干的事,所以社员们停止了清理,并将已挖开的墓穴做了回填。珍贵墓志泄“天机”

  1984至1985年,自治区考古队在盐池县文管所人员配合下,对这里的古墓进行考古发掘。这次考古活动,在窨子梁共发掘出6座依山开凿的平底墓道石室唐代古墓。考古人员按照从西向东的顺序依次编号,其中2号墓和3号墓正是当年硝池子村民当作窨子挖掘开的两座古墓。1986年1月6日,窨子梁唐墓群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座墓葬共发掘出31件珍贵文物,其中木桶16件,石鼎等石制品6件,灰陶罐1件,琉璃球2件,骨器3件,货币3枚,琉璃球等文物被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确定为国宝级文物。6座唐墓中,3号墓规模最宏大,理应出土文物最多、最珍贵,可惜这些古墓早已为盗墓者多次光顾洗劫,3号墓更未能幸免。好在3号墓中有一墓志未被盗墓者看上眼,留了下来,在这次发掘中出土了。墓志以朱砂描红的志文已漫漶过半。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卒于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志文中使用了武周时所造的“月”、“人”、“国”、“载”、“日”、“年”等字。从志文“大周……都尉何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君……大夏月氏人也”等字样,可以清楚得知墓主人为月氏人,何姓,“终于鲁州”。

  墓志所记述的月氏(音“肉支”)何姓人,是西域康居国昭武九姓中的一支,在《北史》、《隋书》、《通典》、《旧唐书》、《新唐书》中多有记载。“康居国”又称康国,为唐时国名,地在今新疆北部及中亚细亚一带。《新唐书·西域传》载:“康国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墓志的记载正好和史料相符,墓主人是少数民族,为昭武九姓之一。从墓葬所处的位置来看,鲁州当在今宁夏灵武、盐池县境内。

  从墓志上还可辨认出有“祖乙未唐上柱国”字样,可见墓主或其祖上的勋位是极高的。

  这一方墓志的出土,无疑是研究窨子梁唐墓的一把钥匙。石门上的“胡旋舞”

  这次发掘的6号墓虽不及3号墓规模大,但却出土了一对石雕胡旋舞墓门,将胡旋舞刻在墓门上,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唐代乐舞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对石墓门显然也是不被盗墓者看好才留了下来。

  石门是成套的两扇,单扇长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上下圆柱形门枢高13厘米,直径10厘米;石门单扇呈长方形,两门面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用铁锁扣。门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剔地浅浮雕一“胡旋舞”舞伎。从腰肢胸围可以看出,左门扇刻一女伎,右门扇刻一男伎。舞者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带贴腿,脚穿长筒皮靴,各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舞姿造型略有不同,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两人均手举长巾,熟练挥旋。四周剔地浅浮雕卷云纹,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生活气息。史话“胡旋舞”

  唐开元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至盛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也因之骄奢起来,沉溺于歌舞女色之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开元、天宝年间,宫内最有名的乐曲为《霓裳羽衣曲》,除霓裳羽衣舞外,唐玄宗还十分爱好胡旋舞。

  《旧唐书》记述康国的胡旋乐舞:舞者一般为二人,身着艳丽的舞服,脚穿长筒靴,双手握帛带,各以圆毡为舞台,纵横腾掷,急转如风,终不离毡。胡旋舞本是西域胡人的乐舞,后不仅乐曲舞姿传入内地,而且西域各国经常向唐朝廷进贡会跳胡旋舞的姑娘。由于唐玄宗爱好胡旋舞,上行下效,以至于此舞在宫廷中大为流行,人人学跳。连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为取悦玄宗,也都学跳胡旋舞,并在皇帝面前表演取乐。

  诗人白居易在五十年后,见到当时又流行起了胡旋舞,想起唐玄宗的故事,特写了《胡旋女》一首诗,希望当时的皇帝唐宪宗读了以后有所警戒。

  白居易《胡旋女》诗自注,“胡旋女为天宝末康居国所献”,那是唐玄宗时代(712年—756年)。然而窨子梁唐墓群的墓志又载明了墓主人卒于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年),那是武则天时代(690年—705年),这就把胡旋舞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了几十年———如果6号墓和3号墓为同时代的话(当然也不能排除6号墓比3号墓晚几十年的可能)。

  在陕西昭陵博物馆内,藏有一幅“胡旋舞图”的唐代壁画,其显示的是唐太宗时代(627年—650年),这又把胡旋舞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了几十年。那么,胡旋舞究竟何时传入中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窨子梁唐墓群的历史价值,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为盐池县境内此唐墓群的发现而惊喜的同时,我们更为盗墓贼对历史文化造成的无法估量的破坏扼腕叹息。(张树彬):

  靠胡旋舞发迹的安禄山

  相传,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是,总也得不到重用。一天,听人讲起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这个大男人不禁泪如雨下———难道我注定要和飞将军一样,终生玩命却得不到任何回报?

  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家丁不久前向他介绍的那个叫做杨国忠的地痞无赖,那人鬼精灵得很,说不定会有什么主意。可是家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酒肆、妓院,四处打听不着此人,后来听说他居然是当今皇帝宠妃杨贵妃的远房哥哥,已经进宫做官去了。

  这消息让安禄山差点死过去———这么一个无赖,居然也当上了官?!而且据说是身兼数要职。

  安禄山托人打听到了杨国忠的住处,不惜血本上了一份大礼。向杨国忠表达了自己战功赫赫却不得重用的遭遇,杨国忠看见大礼,自然是深表同情。他又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是个值得培养的对象,便把安禄山引荐给了杨玉环。杨玉环见安禄山生得勇武,顿时喜爱不已,当即认作干儿子。并向他传授了一个升迁秘笈———当今圣上喜爱胡旋舞,你如果会跳这种舞,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展示,比在疆场上立战功重要得多。安禄山忙问哪里去学?杨玉环当即为他跳了一曲。安禄山哪受过这待遇,跪在地上山呼“娘娘千岁千千岁”,那舞蹈极其轻盈,跳起来疾如飞鸟。安禄山万万没有想到体态如此丰满的娘娘千岁居然会跳这样的舞蹈,心中佩服不已。杨玉环为他引荐了一个民间胡旋舞师,专职教他。安禄山跳这样的舞蹈实在是勉为其难,他的体重足有200斤以上,达到疾如飞鸟的境地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为了达到目的,安禄山不惜力气,五年寒暑终成一代胡旋舞大师。此后,杨玉环专门为他安排了一次在皇帝面前显露的机会。安禄山的表演引起了玄宗极大的好感,他对这个胖大的家伙如此精于舞蹈而感到诧异。安禄山五载苦修,一朝成为宠臣,因为胡旋舞;而后来的马嵬兵变,杨贵妃、杨国忠被逼自尽,也是因为胡旋舞。

  安禄山的成功,可以说是得益于唐玄宗所创造的当时最豪华的宫廷娱乐圈儿,他感动了宫廷娱乐圈儿的总策划,而恰恰这个总策划的另一个职业是皇帝,于是,剩下的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可见,古希腊战争中的笑言:“美丽女人的鼻子改变历史”并非子虚乌有。谁能想到,一个异族的舞蹈能够有如此大的作用?(摘自《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我们历史的另一张面孔》)(李阳泉)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