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导师和研究生为什么互相看不顺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1:17 光明网

  杨芳 李斌

  看完厚厚一叠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后,清华大学的李教授除了累,感觉更头疼的就是一些论文的质量。在他眼里,有些论文与其说是“论文”,还不如叫“读物”。

  本报曾刊发《研究生对“导师老板”暗火重重》等多篇报道,揭示了目前一些导师靠
带学生捞取名利,研究生难以学到真本事的状况。而种种社会舆论塑造的导师形象则是“使用廉价劳动力、对学生不负责任”。那么,导师们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生呢?

  “他们很聪明,但不够刻苦,还有点急功近利、虚荣浮躁。”一位导师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研究生喜欢幼儿园阿姨式的导师?

  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一直都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条件之一,对研究生也不例外。但随着研究生扩招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踢开了“冷板凳”。

  每个新学年开始,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都会给新生一张书单,上面开列着100本书的书目。在他看来,这些都只是该学科的“入门读物”。但是,总有学生会和他讨价还价:“老师,是不是太多了!”

  “这还叫多呀!我们10年前读书的时候,光是专业书就差不多50多种,每周还要交读书报告。那时的读书报告质量也高,基本都发核心期刊了。”这位教授说。

  而据记者了解,在某重点大学新闻系,导师所开列的书单大都被学生们置之脑后。“刚拿到书单时还很兴奋,计划要读多少多少本书,但没过几天书单就不知被我扔到哪里了。”已经留校任教的刘非(化名)说,导师建议的100多本书,他只读了几本。

  即使面对导师的压力,一些研究生也不会放在心上。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是某大学自动化系的2003级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的日子,但赵老师却在为学生们的论文开题发愁。尽管一年前他就开始催促一个研究生准备开题报告,但开题前几天,那位学生还只有几张简单的幻灯片。而这样的同学并非个例。

  “老师,您给我选个论文题目吧!”每次面对学生的这种要求,北京一所高校的郭教授都会觉得很奇怪,“难道你们看书、实践就没有想法吗?”有导师认为,一些研究生更喜欢幼儿园阿姨式的导师。

  学生抱怨为导师打小工 导师批评学生眼高手低

  “给导师打工月薪只有400元,连民工都不如。”此前,在本报的采访报道中,几位研究生都有类似的感叹。但最让他们不满的是: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导师做项目,却对所学专业没有什么帮助。

  在国内某知名高校的BBS上,一篇题为《如果我是一个老板》的帖子引来众多跟帖。这位还是研究生的“老板”许诺“每个月至少发2000块钱”,于是有人回帖说“我跟你吧”。更多人感叹:“满目都是剥削、压榨,真向往那种导师严谨治学、师生关系融洽的境界。”

  “我们也有苦衷啊。”自己被称为“老板”,一位导师心里很不舒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在学校、院系、研究所和人工费上的经费约占一个项目经费的30%,此外,还有30%给学生发奖金,剩下40%用于课题。“如果说学生是在为老师打工的话,那我们又在为谁打工呢?”

  对于本报曾经披露的研究生为导师“打小工”的现象,不少导师认为这是极个别的情况。“有的项目确实是单纯为了经费”,某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吴子牛教授说,“但更多的是可以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而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舒继武副教授看来,课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从申请到答辩,从设计方案到小组分工,每一步既提高实践能力,又锻炼团队精神。

  “有些学生眼高手低,希望上来就做个大的课题。可是,科学研究总要一步一步来吧,再说研究本来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此,一定意义的重复也是必要的。”舒继武说。

  一个月写一篇博士论文很常见 师生关系今非昔比

  一位研究生拒绝了导师让他继续读博士的要求,他说:“我必须跳出这个火坑。”一些导师的行为让研究生“心寒”。

  在清华大学的李教授看来,师生关系还没有恶化到这种程度,但现在和过去“简直没法比”。他用“亲如父子”形容自己和导师的关系:“有一次住院,师母为我熬粥,华发满头的导师提着粥送到医院。”而今,竟有导师不认识自己的学生。

  “现在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博士生都成了家常便饭,而过去呢?甚至硕士生都有可能是几个导师分管一个。”李教授说。

  不一样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还有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郭教授告诉记者,其博士论文写了3年,并到各地作了深入调查。那篇论文成为该领域的开山之作。现在的学生呢?“一篇博士论文一个月写成的都很常见,一般也就是半年吧。质量不高,没有理论框架,没有思想观点,往往都是数据的堆砌。”一名导师如此评价。

  “板子不能都打在学生身上”

  虽然有着许多不满,可一提起自己的学生,许多导师还是尽量说好话。“他们其实很聪明,只是不够刻苦,可能现在的诱惑太多了吧!”郭教授说。

  “板子不能都打在学生身上”

  ,李教授认为,“现在的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过来的,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种惯性。而且就业压力这么大,研究生学制又压缩为两年,学生的焦躁和浮躁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说,有些导师也很浮躁,不肯踏踏实实读书做学问,怎么能要求学生呢?”

  师生之间产生矛盾,还有互相不适应的原因。“比如,理论型的学者带了爱好操作的学生,或者爱好理论的学生找了擅长操作的导师等。”曾经在加拿大和美国做过访问学者的郭教授说,“这是一开始就选导师的弊病”,据她了解,在国外,硕士研究生在课程阶段不选固定的导师,直到写论文时才根据对导师专长的了解选择辅导老师,同时,老师也有充分的时间考察学生。

  “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培养,都快变成一种产业了,而不是对人才的培养。”一位导师尖锐地指出,“只有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