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报记者范春歌作客央视回忆“重走郑和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2:21 武汉晚报
本报记者范春歌作客央视回忆“重走郑和路”(图)
  本报记者范春歌曾经花了二年时间重走郑和路,并参观了马六甲博物馆,她在作客央视“焦点访谈”时谈到了这点。 范春歌:(在马六甲博物馆)我从头看到尾,可以说(里面的画)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外来民族,其实也就是早期的西方殖民者、海盗,征服马来西亚、掠夺马来西亚的历史。那些画面都非常恐怖,都是血雨腥风的。

  但是其中只有一幅画,它就充满了友善,那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去造访当地的苏丹(苏丹王)。整个画面非常祥和,也是这个博物馆所有油画中最为祥和的一张油画。

  所以看了以后就看得出来当地人对郑和下西洋留下的美好的印象。整理 / 本报记者胡常峰

  新闻背景:

  昨天是我国首个“航海日”。600年前的7月11日,郑和从今天江苏的刘家港出发,率领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开始了他七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当时郑和所处的明朝正值盛世,永乐皇帝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准许民间航船出海贸易,并考虑派使臣出使西洋。由于郑和的父辈有游历海外的经验,而他本人体貌魁伟,“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成为下西洋的合适人选。

  据考证,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队。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有大小海船一两百艘。他们运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指南针,通过星辰定位,精确引航;采用昼行认旗、夜行认灯等方式,实现船舶间的联络;绘制出标有530多个地名的航海图,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广、内容最多的海图。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舰队,但他所到之处没有占领一寸土地,留下的只是和平、友谊、互利的贸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却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据央视焦点访谈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据新华社电 今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

  黄菊在纪念大会上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和重大历史意义。

  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已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要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全民族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海防意识,增强建设航海强国和海洋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我国航海及海洋事业更大发展。(来源:武汉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