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  纪念郑和下西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13:09 京华时报

  新闻首届中国“航海日”启动

  600年前的7月11日,郑和受命出使西洋。在随后的28年里,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我国确定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直评我们今天该怎样纪念郑和

  笔者认为,郑和远航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有三点。

  一是要有海洋意识。郑和有一句话,是他劝谏永乐皇帝保留船队时说的,“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可以说,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遗憾的是,郑和之后,中国再没有一支伟大的船队,禁海政策使中国迅速沦为海上弱国。据统计,近代史上中国有86次被入侵,敌人都是从海上来的。因而,郑和在航海实践中不断升华的海洋意识和海权观,正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

  二是要有开放意识。据统计,明成祖永乐时期21年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来华访问的使节共有318人次,平均每年15次。更有一些国家的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明朝进行国事访问。同时,郑和的远航还给明朝带来了与其它国家经济方面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由于明成祖以后长期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这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搞建设,赶超发达国家,是行不通的。

  三是要有和平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意识。郑和作为外交代表,不仅尊重各国风俗,更尊重各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因此,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都是友好交往,馈赠礼品,迎送使节,和平贸易,参与宗教礼仪等,而不是炫耀武力,进行侵略。

  历史的经验必须时刻牢记。继承和发扬郑和七下西洋的精神,深化海洋意识,加强海洋竞争力,同时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平崛起中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这是我们在600年后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最好纪念。

  摘编自《齐鲁晚报》7月11日文/邓聿文

  求是郑和因何打动世界

  一位叫孟席斯的英国退休海军军官,14年潜心研究郑和。他遍访120余国,到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查询资料,3年前出版《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以大量史料论证:郑和发现美洲新大陆,应比哥伦布早70年,迄今这一著作全球热销已逾百万册。

  20世纪90年代末,一名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和一名英国探险家曾分别重走了郑和路;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列出千年世界航海家名人,郑和是惟一东方面孔;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评选千年全球百位名人,郑和居6位入选中国人之首。郑和的魅力超越了国界。

  郑和打动世界,是中华文明魅力的复兴。600年前他能够锚起太仓、顺风远航,“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自然功不可没,设计制造精良的各类海船同样至为关键,这是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更引起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郑和打动世界,是探索不止精神的传承。600年前绝大多数国家还视海洋为畏途,视远航如梦想,但从1405年至1433年,28年里郑和竟七下西洋,船队一次比一次大,航程一次比一次远,直至病逝途中。这种探索不止的可贵精神属于全人类。

  郑和打动世界,是和平发展意愿的汇集。600年前明朝中国的实力相当可观,郑和率庞大船队访问亚非30余国,不是“耀兵异域”,而是带去丝绸、瓷器、茶叶、字画等丰富物产和先进的技术,换走胡椒、亚麻、工艺品等当地物产,所经之处往往干戈化为玉帛,经贸加速融通,文化和谐交流,其航程因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这种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的宽广胸怀和友善交往,被传为美谈。

  始于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华传播文明的远航,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是推进和平合作的探索,其伟大业绩和丰富内涵越来越得到人们认同,并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载入史册、光耀未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7月11日文/何刚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