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头号工程” 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1:11 东北新闻网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协调、长远发展,从群众最希望办、目前又能够办好的事情入手,辽宁省全面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头号工程”,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抚顺市集中连片的棚户区

  “棚户区里日子长,扒了窝棚盖楼房;住上新房心敞亮,敲锣打鼓感谢党。”

  今年的夏天似乎格外火热,顶着七月初的骄阳,记者在辽沈大地上采访,抚顺、阜新、本溪、营口、沈阳,一路走来,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搬迁景象,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这场面,是辽宁省各级政府为解决棚户区群众的住房困难,进行改造而作的“赔本生意”。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下发《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提出用“两到三年基本完成80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使居住在棚户区的24.8万户、84.4万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6月29日,全省共拆除279万平方米棚户房,近10万棚户区居民搬迁完毕。

  一场辽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啥时候搬?啥时候搬?”

  —一句句热切的追问,道出了群众改造棚户区的渴望

  走进抚顺市东洲区虎西社区丁继贵老人的家,高约1.4米的房门掩不住屋内的简陋:低矮的墙上糊满报纸,逼仄的房间里“转个身都难”,屋子靠烧地炕取暖,厕所是屋外的旱厕。丁老伯的房子是1940年时自己盖的,邻近老虎台矿,他在那里做了三十多年的煤矿工人。相比社区里伪满时期的“青砖房”,丁老伯家的屋子算是结实的了。

  ( 人民网 徐元锋) [编辑: 钱文胜]1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记者在东洲区的棚户区看到,一些房子的墙体已经倾斜,有的房内用木棍支起屋顶的油毡——每逢有雨,“屋外大下,屋里小下;屋外不下,屋里滴答。”在采访过程中,听说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拆迁,不少群众追着记者问:“我们这里啥时候搬?啥时候搬?!”

  “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抚顺市东洲区是辽宁省棚户区的一个缩影。

  据辽宁省建设厅住宅与房地产业处处长王殿武介绍,辽宁省棚户区主要集中在抚顺、本溪、阜新、朝阳、营口等城市,以煤矿棚户区为典型,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长期的资源开采过程中,;辽宁省内留下了大量日伪时期建造的劳工房、简易房和建国初期建造的土石房,现在则成了棚户区居民居住的主要房屋。这些遗留的棚户房建筑面积小、标准低,如今几乎全是危房。

  沈阳市重工新村

  棚户区里的居民,不仅吃水、排污、取暖、如厕等困难,而且下岗失业人员较多,低保户占到住户的70%,经济上也十分困窘——“晚上没路灯,马路全是坑;煤堆象公墓,山上没有树;富的往外搬,穷的凑合住”是棚户区生活的写照。并且,越是困难的棚户区越靠近城市边缘地带,房屋密度大,坡地多,商业开发价值低,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因为无利可图而留下了“烂尾工程”;而最困难煤炭棚户区大多位于资源枯竭型城市,仅靠地方的财力难以进行改造。

  ( 人民网 徐元锋) [编辑: 钱文胜]

  2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抓住民生之本,办好民心工程”

  —一字字庄严的承诺,看出了辽宁省委、省政府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决心

  2004年12月26日,冒着零下29℃的严寒,刚刚到任不久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来到抚顺市莫地沟棚户区,考察情况,看望在棚户区生活的困难群众。

  2005年2月23日,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住民生之本,办好民心工程。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8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造任务。”

  棚户区改造,面临的首要困难是资金问题。辽宁省制定了“市场化运作,政府兜底”的政策,而对于多数没有商业开发价值的煤炭棚户区来说,“政府兜底”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于是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政策减免等等,凡是省市政府有权和有能力做的政府全做了,真正做到让利于民。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张考卷,为辽宁省各级干部亮分。

  抚顺市东洲区执法局的孙庆喜为人很实在,抚顺市第一期棚户区拆迁工作启动后,他进驻棚户区负责居民搬迁后的验房工作,每天早七晚八上下班,还经常加班,65天来一天都没休息过。“他俩月走过的路可以到北京一个来回”,东洲区龙凤街道办事处的罗胜主任对记者说。一天,他连续为70多户居民验房后,竟累的双腿抽筋摔倒在地上,一时间,“孙铁腿”的“雅号”就叫开了。东洲区人事局副局长的吕书华却被称作“吕铁嘴”。原来,他为群众解释拆迁政策不厌其烦,几次哑了嗓子,“几年加起来也没说过这么多话!”

  棚户区里艳阳天,喜气洋洋把家搬。截至6月29日,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辽宁省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11个市,已经拆除279万平方米的棚户房,占年度计划的六成多。

  ( 人民网 徐元锋) [编辑: 钱文胜]

  3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说话挺胸脯,走路带神气”

  —一个个细微的变化,品出了一场深远的社会变革

  丁继贵老人现在天天掰着指头算计搬迁的日子。老人说自己以前去别人家不愿意上楼,因为觉得自己埋汰,到了人家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啥事就站在楼下喊。“咱都是黄土埋到嗓子眼的人了,没想到还能住上楼房,这下子小外孙女也好领着同学来家里玩了!”,这位65年“老棚户”的脸上写满期盼。

  与丁老伯的迫切相比,虎西社区的吴福贵多少还有些担心,他锁着眉头对记者说,自己现在棚户区里还可以做些豆腐卖,每天收入十块八块补贴家用,要是搬到楼上住怕黄了。对此,街道魏主任解释说,政府已经考虑到在再就业上的配套措施,“改造不光是换个房子,不仅要让他们住上楼,而且要住得起楼!”龙凤街道的罗主任说的更明白,棚户区拆迁后,要在原地上进行重新规划,分出生活区和工业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居民就业。

  营口棚户区改造现场

  如果说丁老伯的幸福仍在期盼中,那么家住沈阳市铁西区重工新村的赵有庸大爷则是身在福中了。赵大爷在沈阳轧钢总厂作了26年工人,一直住在“简易里”,“那里夏天苍蝇多,只好敞开门往外轰”,赵大爷回忆说。“简易里”、“牛心屯”,这些沈阳的老棚户区已不复存在,“重工新村”是居民们的新家。在花3万多元买来的52平方米的房子里,赵大爷说现在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说话挺起胸脯了,走路可神气了!

  ( 人民网 徐元锋) [编辑: 钱文胜]

  4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头号工程”辽宁:为了80多万棚户区居民(组图)
  沈阳是较早开展老工业基地棚户区改造的城市,而铁西区更是喊出了一个温暖人心的口号:“建设铁西新区,回报工人阶级”。记者在重工新村看到,社区里整洁明亮,工友阅览室、健身房、就业信息中心、党员活动室一应俱全。重工新村社区的党委书记贾东是个有心人,她看到了从棚户区搬来的居民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夏天光膀子的少了,家里的破烂少了,在两棵树上扯绳子晾衣物的也少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重工新村的今天,就是辽宁24.8万户棚户区居民的明天!

  记者点评:为辽宁省的勇气和魄力喝彩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语出《汉书?货殖传》。

  安居乐业,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生活的美好理想;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集中连片棚户区的问题在全国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产生既有历史遗留因素的原因,又受地方财政、就业压力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但却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辽宁省部分地区的棚户区问题尤其如此。

  涉及800多万平方米,惠及80多万人,迎难而上,辽宁各级党委、政府的勇气和魄力令人钦佩而感动,因为这是当地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时候,勇气、魄力和办法同样重要。( 人民网 徐元锋) [编辑: 钱文胜]

  5(来源:东北新闻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