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考核不再走过场 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1:11 东北新闻网
  李会宽是沈阳市的一名普通干部,可现在他却成了市级机关的“明星”———2003年7月,因为在市委进行的干部政绩考核中各项指标居后,他被免去了市侨联副主席职务,降职为商业局的一名正处级干部。去年7月,由于在政绩考核中提高显著,他又重新被任命为副局级调研员,成了“能下能上”的典型。

  “起初我也曾经对政绩考核制度有过抵触情绪,但现在我的态度转变了。这么说吧:如果让我来当组织部长,我也肯定会推行这个制度!”李会宽说。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年度考核不再“走过场”

  以往只有班子换届或者犯了大错干部才会“下”,现在考核不合格也得“下”

  2001年,“慕马案”后新一届的沈阳市领导班子上台后,发现不少干部在工作中有畏首畏尾、明哲保身倾向,工作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各级干部的活力?市委组织部想到了干部考核制度。他们制订出一套用干部政绩各项指标来体现其工作成效的考核体系,用数据量化的形式来衡量干部业绩。

  ( 人民日报 ) [编辑: 钱文胜]1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沈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初立生是新的干部考核制度的大力推行者。她说:“起初我们推行新的考核办法时,不少干部并没有太当回事,直到考核结果出来了,发现确实动真格了,他们才紧张起来。”

  在2002年度的考核中,除了正在换届的县区领导班子,全市500多名市管领导干部全部参加了考核,考核中排位靠后的20%干部被重点考核。最后根据考核结果,经市委常委会研究,11名市管干部受到了处理,其中免职3人降为处级,改任非领导职务4人,诫警3人,交流1人。

  这一结果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往,只有班子换届或者犯了大错干部才会“下”,现在考核不合格也得“下”!干部们感受到了危机感和紧迫感,那些安于做“太平官”的干部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在2003年的年度考核中,沈阳市委运用政绩指标考核体系对128个市管领导班子722名市管干部进行了量化评价,依据考核结果,对20名市管干部作出了免职、诫警、调整交流等组织处理。

  公正、科学的干部管理机制终于赢得了大家的信服,这次调整非常平稳,没有一名受处理干部对考核结果表示异议,找关系、闹别扭的人也没有了。2004年,由于把人大、政协的领导干部和非领导职务干部都纳入到年度政绩量化考核中,考核对象比2003年多了1/3,而量化综合得分60分以下的却比2003年少了近一半,根据考核结果,仅有6名市管干部受到诫警等组织处理。

  科学数据取代主观评价

  从每个地区60多项指标、每个干部34项评价指标、每个干部100张以上的评价票中获取数据

  沈阳市委组织部干部四处处长陈亮是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设计者之一。企业管理出身的他从1997年起就开始积累关于干部考核的各种数据,并琢磨如何通过数学模型将干部的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和分析。第一年的考核表格中,总共引用了34项考核指标,采取了“上评下”、“下评上”和横向评价的方式,对被考核者打分评价,通过加权后再取平均值,力求综合各方面对被考核者的全面意见。

  ( 人民日报 ) [编辑: 钱文胜]

  2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2004年度考核中,沈阳市又进一步整合考核资源,将市人大对政府有关组成人员的评议测评结果、市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结果、市纪委组织的领导干部述廉结果,都量化纳入了年度考核总体系中。同时,在区县(市)增加了社会评价,会同市统计局城调队,将社会统计学原理应用于年度考核中,在每个区县(市)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代表、居民村民代表等参与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我们将收集到的干部各项指标都进行横排、纵排和大排,即看这些人在同行业干部、本单位领导班子、所有同类领导干部中的排名情况,综合对他们的指标进行分析。”市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副处长韩春声告诉记者。沈阳市规定,干部在量化考核中“横排、纵排和大排均靠后,上级、同级和下级均不认可的”,就要被列为定性考核对象。这样一来,定量考核的结果使得定性考核有了目标和重点,定性谈话的对象范围缩小了,谈话的重点也由原来的主要讲成绩变为重点谈问题和不足,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曾经有一名干部,在班子里考核排名倒数第一。我们找他谈问题时,他自我感觉还很好,以为自己被列为发展对象,要提拔了。可是谈着谈着发现不对劲了,怎么都是谈问题呢?”陈亮举例说,“后来我们把对他考核的结果反馈给他看,告诉他各项指标横排、纵排和大排的排名次序,把曲线表拿给他看,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交待了很多问题,最后对我们的处理结果也是心服口服。”

  干部考核的难点之一,是创造一种可比性,但是由于岗位不同、地域不同,想要“比出高低、分出上下”很难,如何让被考核者信服考核结果,如何科学地评价比较干部的政绩?市委组织部请来了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教授郭亚军,通过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考核评价软件,可以对领导干部一个时期内的政绩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对每个地区60多项指标、每个干部34项评价指标、每个干部100张以上的评价票的处理,软件系统发挥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体现了多属性综合评价的准确性,也大大缩短了考核时间,减轻了人力负担。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导向

  组织上的考核是一年一度的,但自己对自己的考核却一天都不能停

  辽中县副县长蒋勇,提起对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感受时评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2003年度考核中,组织部的有关人员把曲线图反馈给他时,他很惊讶自己竟在整个班子排倒数几位!更令他吃惊的是,当年排名最后一位的县委副书记因为考核不称职被免职调离了岗位。

  2004年,蒋勇对自己进行深刻反思之后,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了工作。当年,县里给他增加了分管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土地量化的任务。全县264个村,他亲自走了200多个,接待农民上访300余次,有时甚至几天几夜与上访群众在一起,亲自到田间地头和炕头做群众工作,赢得了群众的肯定,也重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在2004年度的政绩考核中,他的排名一下子上升了4位。蒋勇感慨:“政绩考核好像一根鞭子,虽然组织对我的考核是一年一度的,但自己对自己的考核却一天都不能停,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干得怎样,总的结果肯定是客观的!”

  ( 人民日报 ) [编辑: 钱文胜]

  3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考核不再走过场沈阳:不一样的“政绩考核”/图
  “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好比一根指挥棒,把哪些内容纳入考核内容,就等于指引着各级基层干部往哪些方面多努力。”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李世众对考核体系别有一番体会。他认为,考核体系应当由原先的竞赛型向达标型转变,即不光从排名来决定干部的绩效,更注重每个人自身考核的成绩好坏。“如果100个人里80个都得了90分,那么第80名也是优秀的;如果80个不及格,那么第21名也有待改进。”

  优秀的班子出干部,后进的班子派干部。通过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许多历年各项指标排名靠前的干部被组织部门发现后受到重用,整个班子成员也加快了成长的步伐。市环保局原先因为沈阳被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而成为被人们诟病的单位之一,在能力较强的班子带领下,不仅摘掉了“帽子”,还在去年被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局领导班子年度政绩考核排名也一直在市级机关中排名靠前。近年来,该局陆续有1名正局级干部被调任重要领导岗位,2名副局级干部被提拔为正局级,增加副局级职数1个,局领导班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说:“建立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处理那些名次靠后的干部,更是着眼于在整个干部队伍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你追我赶干事业的氛围,树立起以振兴论英雄、以发展看优劣、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政绩观导向。”沈阳,这座去年被评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的老城,在干部管理机制的创新中再次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延伸阅读

  1979年11月21日,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干部的考核制度。

  1988年6月6日,中组部颁发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试行)》和《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试行)》以及两个文件实施的若干说明。

  1996年,中组部出台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办法及考评标准体系》,在全国16个地市、150多个县进行试点。

  2001年,中组部将沈阳、包头、湖州等5个城市列为全国干部考核制度改革试点城市。

  2004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表示,我国将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人民日报) [编辑: 钱文胜]

  4(来源:东北新闻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