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永年砖瓦窑张巨口狂吞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2:10 燕赵都市报
永年砖瓦窑张巨口狂吞文物

永年县小龙马乡贾格砖厂破坏文物的现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永年砖瓦窑张巨口狂吞文物
被村民取土挖掉半块的汉代古墓。本报记者 陈国营 文/图


  新闻提示

  近日,记者接到群众举报称,在永年县曲陌乡河东七方村一砖瓦窑厂取土时将一处古墓挖掘蚕食。在记者对此事展开调查以后才知,这只是几年来永年县小砖瓦窑蚕食文物的一系列事件之一。目前,砖瓦窑的取土对该县的文物资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永年:“冢疙瘩”里藏珍贵文物

  邯郸是一座有名的古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而永年县和武安、磁县、峰峰、临漳、大名同属于古城邯郸的文物丰富县。据永年县境内的西阳城、石北口等地的文化遗址考古证明,早在6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该县的西部丘陵一带繁衍生息。由于有悠久的历史,这里至今保存着许多极具观赏性和研究价值的文物和遗存。现在永年县有20个乡镇,其中16个乡镇为文物埋藏丰富区。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王陵(与邯郸县共有),有保存基本完好的广平府故城,有体现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朱山石刻,有和赵州安济桥并称为姊妹桥的弘济桥等等。

  在永年县境内,到处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墓冢封土,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冢疙瘩”。这些“冢疙瘩”里埋葬着何人尚难定论,而邯郸历史上西汉刘姓王族的墓葬也尚未找到,这些谜团的谜底或许就埋藏在这些“冢疙瘩”中。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这些墓冢尚不具备发掘条件,因此没有发掘。而该县小砖瓦窑取土造成的屡次破坏证明,这些“冢疙瘩”里藏有丰富的文物,与此同时,砖瓦窑取土也成了墓冢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

  砖瓦窑:取土时“吃”掉文物无数

  记者接到文物保护单位———北卷子墓群中的一处古墓被破坏的消息后,立即赶往现场查看。在永年县曲陌乡河东七方砖厂,记者看到挖土机正在轰鸣着取土,挖出深达三四米的大坑。大坑的南边、北边100多米处各有一处墓冢,距取土地点很近,此外西南方向还有两处墓冢,取土地点位于文物埋藏十分丰富的区域。

  据文物部门介绍,北卷子墓群共有22个墓冢,分布于曲陌乡(原名北卷子乡)的河东七方、南卷子、古城三个村庄范围内。现存11个封土堆,其余墓冢的封土在过去的运动中被平掉。这些大大小小的坟冢属于汉代古墓群,按照汉代的制度,坟墓封土的大小要与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和地位相当,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封土仍能够保存完好,应该说这些墓葬的主人身份相当显赫,由此可以断定这里是汉代规模巨大的贵族墓葬群。1995年10月6日这里被邯郸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据永年县文物保护人员说,其中的一处墓冢已经被这家砖厂“吃”掉,说话时,文物人员充满着惋惜和无奈。此外,记者采访时还发现北卷子墓群中的另一处封土堆也已被村民取土挖掉一半。

  据介绍,小砖厂“吃”掉文物的事件在永年县已经屡见不鲜。2001年,永年县石北口砖厂施工时造成文物破坏。2004年4月,永年县西阳城乡邓底砖厂在发现古代墓葬后仍继续施工,墓室里的文物至今没有追回。2004年5月,永年县小龙马乡贾格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一处汉代墓葬后仍继续施工,造成古墓的极大破坏,墓室被挖土机掀开,文物散落在松土中。后经文物人员发掘,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文物,但部分文物已经流失。

  文物人员:执法尴尬呼吁有力措施

  据统计,永年县境内共有65座砖瓦窑,这些砖瓦窑是文物保护的最大威胁,其取土场经常挖出文物,许多文物被施工人员或者砖瓦窑负责人藏匿起来,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永年县文物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一件颇为尴尬的事:该县永合会镇吴庄砖厂曾发现古墓葬,墓内文物被窑主据为己有,其中的一部分被“正大光明”地放置在窑厂办公室内,窑主甚至还拿出一件古代容器让文物人员鉴定并开价,令人哭笑不得。另一方面,砖瓦窑厂也成了文物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常来询问最近是否出土了文物,砖瓦窑厂成了文物地下交易的重要场所。2004年10月,永年县公安局抓获了一批文物贩子,调查后得知,他们的赃物就是从砖瓦窑人员的手中购买的。

  根据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未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许可,不得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取土、挖沟、毁林、采石、爆破、开矿、建房、埋葬等。而有的小砖瓦窑厂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在文物保护范围内擅自取土,甚至将文物吞噬。永年县临洺关镇小油村砖厂在取土时将整整一处商代遗址挖掉,制成了黏土砖,对于商代历史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永年县文物保管所的一位负责人在介绍文物执法时显得很无奈。他说,曾经有群众举报一砖窑毁坏文物,他们赶到现场进行制止,而砖窑的窑主和民工们手持砖头和执法人员对峙,执法无法进行。而文物人员等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文物已经遭到破坏。为此,制定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保护珍贵的历史遗存,让破坏文物的事件不再重演,是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