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死要面子活受罪"--农村葬礼铺张浪费增民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7:07 新华网
  记者近日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死要面子活受罪
丧事一幕(农村家人去世后办丧事的吹奏手)

  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消费清单

  去世者,张某,男,71岁,河北省藁城市一个农村的普通农民。张某有四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单独过日子,其中三个儿子居住在本村务农,家庭状况都很一般,最小的儿子在藁城市工作居住。

  据张某的大儿子讲,张某生前没有积蓄,整个丧事的开销都是他们兄弟四人平摊凑的钱。他说,为给父亲办丧事共花了4410.07元。记者在支出清单上看到,请戏、放电影花970元,占总支出的21.99%;丧葬支出(包括棺材、火化费、灵棚等)810元,占18.36%;鞭炮、白布617元,占13.99%;炊具、笔、本、纸及针线77.8元,占1.76%;这四项支出累计2474.8元,占56.11%,而其他43.89%的钱都用于了吃喝。

  在我们村办白事花4000多元算是很一般的,花六七千甚至上万的都有。对有钱的家庭来说,办一次白事花4000多块钱也许不算什么,但比我家一年的收入还多。张某的大儿子说,花一千来块钱请戏请电影是有点浪费,但别人家办事时连纸电视、纸汽车甚至纸保姆都有,如果我们连场电影都不放,就会显得很寒酸。

  张某的儿子告诉记者,除了葬礼的支出,他们还收到了146人送的7970元礼金。最多的一个人送了200元,送100元的就有39人。但这都是人情债啊!别人家办事的时候,出于礼尚往来我们也得还相应多甚至比收的时候更多的礼金。
死要面子活受罪
资料图片:偏僻小村庄大办豪华丧事。

  人情债:一家死人,全村举丧

  一些村民这样形容农村的婚丧嫁娶: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谁家有事你不送礼,面子上也过不去,因此就出现了一人结婚,全村随礼;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局面,而且还礼的时候只能比别人送的多。

  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某村村民李俊告诉记者,他每次随礼,最少的也得三十,多的百儿八十。一次次随礼时零割肉不疼,但累积一年下来光随礼金竟然达到2600多元。

  记者采访中有这样一个农户,为搞养殖向乡里信用社贷了5000元,钱刚到手,家中老父正好去世,怕旁人指责自己不尽孝道,于是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聘来了各路僧人道士、裱师纸匠、乐师鼓手,大酬宾客,折腾近一周为其父亲举行隆重的葬礼。结果不仅贷款花光,还欠下数千元的礼钱和人情债。欠下的债还未还清,他的小儿子又该结婚,女方索要彩礼上万元,无奈之下只得变卖耕牛等生产工具凑彩礼。

  王新春曾担任过河北省正定县两个乡的乡长、书记。他告诉记者,农村这种办白事的攀比心理是造成人情债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农民认为你家办事办得很体面,我也不能办得比你差,否则就觉得是光屁股上墙--对不住四邻。

  多年从事农村调查工作的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田翠琴告诉记者,现在在农村,农民消费不正常的膨胀主要有三点:一是名目繁多,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周年大寿等都送礼;二是金额猛涨,过去大都以实物送礼,现在大部分是直接送现钱,而且钱数越来越多。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十来块钱都觉得拿不出手,三五十元很常见,百元以上也不稀罕。三是送礼者覆盖面越来越宽。

  田翠琴说: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但过度的人情消费,既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又容易滋生不健康的人情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等。天长日久,次数多了,农民就得挖东墙补西墙,借了这家还那家,甚至往地里少投入一些也得还上人情债,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最后只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吃亏受罪的还是老百姓自己。

  披麻戴孝糟蹋钱 不如生前尽孝积善缘

  河北省正定县北早现乡北孙村65岁老人李战民告诉记者,他们村谁家有人过世了,办一次事下来得花五六千块,最少的也得三四千。李老人说:等人死了以后再大操大办,人都已经不在了,再花那么多钱不是浪费吗?还不如平常对父母多尽一点孝心、多积点善缘更实在。李老人把大操大办的做法称为生前不孝、死后胡闹。

  36岁的村民耿某在村子里组织了一个小建筑队,家庭条件在农村还算殷实。耿某说,有了钱都想讲体面,事实上办事都是给别人看的,那就是在糟蹋钱。也有一些中年人认为,花那么多钱办白事确实是浪费,去世的人也享受不到一点好处,但如果不把事情办得火一些,就会被邻居看不起。

  一些老人说,有些年轻人对在世父母视为累赘,老人饿了就丢给一碗冷饭吃,老人有个病灾不管不问,等老人过世后,对丧事大操大办,请来吹鼓手,扎纸马、披麻戴孝,大摆宴席,少则花费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耗费了大量的钱财。有些人家境并不富裕,为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只得东借西凑落下一屁股债,事后为了分摊债务,闹得妯娌不合、兄弟反目,得不偿失。

  据了解,某村农民母亲在世的时候其不尽孝道,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死要面子活受罪
资料图片:豪华车开进小村庄只为奔丧。

  专家:还传统文化一个清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姜长云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礼仪本无可非议,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葬礼导致农民自身负担增加,尤其是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在8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至今未绝。这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起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葬礼消费上的一种错误观念的反映。

  田翠琴认为,目前农村薄养厚葬几近成风,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缺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二是传统的封建旧习俗作祟;三是互相攀比的心理造成的。老人生前子女尽到了赡养义务,去世后举办一个简朴的葬礼寄托哀思,既庄重而又不铺张浪费。反之,如果子女不孝敬,即便是厚葬亦于死者无补,还会让世人戳脊梁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杜志雄说:重生重死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农民操办白事是维持邻里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办葬礼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比排场、比体面,而是为了寄托对死者的哀思。但如果因操办白事而增加农民自身负担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则是民俗文化的扭曲,和目前我国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也是格格不入的。

  杜志雄认为,农民办白事花钱金额的逐年增长也体现了农民生活的日渐富裕。但生活的富裕不应该靠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来体现,和死后胡闹相比,生前尽孝更为重要。

  专家称,要引导农村农民婚丧嫁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建节约型社会,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行政手段,大力提倡厚养薄葬,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摈弃铺张浪费,给传统文化礼仪创造一个纯洁的氛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