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伦敦遭袭击 各国严防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7:43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7月13日消息7月7日,英国首都伦敦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连环爆炸式恐怖袭击,共造成700多人伤亡。这是“9·11”事件后的又一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造成了巨大震荡。连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以免成为恐怖袭击的下一个目标。

  编辑:目前各国的社会秩序和民众情绪如何?

  邹德浩(本报驻联合国记者):消息传出后,纽约和华盛顿地区的地铁站、巴士及公共运输系统格外紧张。在纽约市区,不时有警车闪着警灯,一辆接一辆地呼啸驶过。所有地铁厕所7日全天关闭,站内所有垃圾箱都被彻底清理。警方还派出每3人一组的特别行动小组,一人带识别炸弹的警犬、一人带自动步枪、一人负责检查。不少私人车辆和公共汽车可能随时受到盘查。但大部分纽约市民的情绪仍比较稳定,大家照常生活、工作,唐人街的餐馆也像往常一样生意兴隆。许多纽约市民表示,他们已经适应这种反恐气氛了。

  廖先旺(本报驻法国记者):连日来,法国民众对伦敦恐怖袭击的遇难者表达了同情和关心。但许多原本要去英国旅行的法国人却不得不放弃行程。法国人也十分关心生活在伦敦的法国人的状况,法国媒体对法国侨民的人身安全情况都在第一时间做了报道。

  曹鹏程(本报驻日本记者):美国的铁杆支持者日本虽远在亚洲,但也惊出了一身冷汗。当日即有武装警察出现在东京市内的几个主要车站,在车站角落和车厢彻底盘查。此间媒体报道说,日本是岛国,在防范恐怖分子入境方面有些优势。但东京是世界上公共交通最发达的都市,地铁客流量相当于伦敦的3倍,早班时间地铁里挤得水泄不通,一旦发生恐怖袭击,伤亡将会十分惨重,加之铁路交通无法实现机场那样严密的安全检查,因此,日本人担心的是,在保证乘客方便的同时,如何防范恐怖分子利用公共交通发动袭击。

  编辑:各国政府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范恐怖袭击?

  史克栋(本报驻意大利记者):目前,意大利确定了14000个需要保护的目标,其中包括各国驻意大利的外交机构、梵蒂冈城、重要的交通要道、地铁、医院、军事基地等。除此之外,还有700余名要人。为此,意大利已经调集了近2万名军警,24小时负责警戒任务,特别是在地铁站与机场均派出了对炸药嗅觉特别敏感的警犬值勤,并加强了对过往人员的检查。

  曹鹏程:11日,北海道陆上自卫队营地警铃大作,海军陆战队从当地出发迅速抵达静冈县,举行了一场长距离紧急支援训练。伦敦事发次日,日本政府即召开防恐对策联席会议,决定加强机场海关检查力度,广泛搜集情报,严控公共交通、自卫队营地以及核电站等重要设施,并紧急要求在全国所有铁路的主要车站、新干线全部车站增设监视摄像头,并且增派大批巡警,频繁地定期检查监控录像。在东京的主要地铁站,车站内的垃圾箱被全部撤去,许多车站开始设立透明的垃圾箱,巡警们也换上了显眼的反光背心,以增加威慑力。

  廖先旺:事件发生后,法国很快宣布将在2007年普遍采用生物签证。除了取指纹外,还将取眼底血管图和面部照片,届时的签证将变成一张电子卡。据介绍,法国已在驻马里、美国的部分领事馆成功试验了这种办法。法国国防部长阿利奥—马里女士11日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法国像其他国家一样感到恐怖威胁迫在眉睫。军队已经加强了对战略重点和一些重要设施的安全警卫。

  邹德浩:美国宣布把全国的防恐安全警戒等级从三级的“黄色”提升到二级的“橙色”水平,但只限于美国主要城市的地铁、火车和巴士等公交系统。这是去年8月以来,美国政府首次提高安全戒备的等级。纽约州长和纽约市长联合启动紧急反恐措施,并呼吁民众保持信心。但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切尔托夫认为,没有证据显示,美国会发生类似的攻击事件。

  编辑:这次恐怖袭击会不会使一些国家改变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

  曹鹏程:尽管日本担心自己成为恐怖袭击的下一个目标,但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不会因此而立即撤回驻扎在伊拉克的自卫队。

  史克栋: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8日出人意料地宣布,从今年9月开始从伊拉克撤出300名士兵。目前,意大利在伊拉克驻军总计约3000人。鉴于意大利在伊驻军仅次于美、英,居第三位,贝卢斯科尼承认,意大利目前的安全形势并不乐观,可能遭到类似的恐怖袭击。

  施晓慧(本报驻英国记者):英国《星期日邮报》7月10日报道说,英国国防部一份被泄露的文件称,英国计划于明年上半年之前将驻伊拉克的兵力规模由目前的8500人减少至3000人。尽管此计划被证实为只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但英国公众对英军参加伊拉克战争的支持度一直在下降,英国国内要求尽快从伊撤军的呼声再次升温。-《人民日报》责编:章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