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让人感动让人牵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08:15 天津日报

  ———探望康复后的支教模范白芳礼张鸣岐王勇则贾津生

  一位普通老人的病情却牵着津城无数人的心。他不是高官,也不是什么偶像,让人感动让人牵挂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化作行动,就是十几年来尽个人之所能,倾个人之所有资助贫困学生。有人可以不理解这种行动,但不可能不被这种精神所打动。我们因为津城拥有这样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益于人民的平凡老人而自豪。连日来,一些读者给本报来信
或来电,特别希望本报系统地介绍一下白芳礼,以飨深入了解白芳礼的迫切心情。日前,记者探望了出院康复之际的白芳礼。

  白芳礼生于1913年,祖籍河北沧县白贾村,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家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如今也不认得几个字。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一名三轮车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解放后的白芳礼,靠自己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三轮车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此外,他还供养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1982年,满头白发的白芳礼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可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白芳礼老人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过程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泡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儿,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白芳礼找到孩子的家长问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不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儿八十的,不过就是真的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老人顿时无言。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道:“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子!”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仅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

  白芳礼呢,这回重新蹬上三轮车,虽然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到资助,81岁高龄的他卖掉房产办起全国唯一的一家“支教公司”。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儿,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活儿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老人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还特别在他的破三轮车上挂起了一面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贫困生们的捐资会上,把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学校后,这个学校的领导说要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久久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的那个露天“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老人有啥急事,忙让进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落尘,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异口同声地说:“爸,只要您老看咋合适就咋办。”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铃声,便消失在晨雾之中。不多时,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唯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重自己为公司操劳的负担。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收入。“我还是像以前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全部内心世界。他靠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各类金额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而已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来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出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有的时候会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儿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为了能多挣一点儿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白芳礼的铺盖就是一套薄被褥;夏天,骄阳似火,晒透了一屋薄薄铁皮的售货亭,老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天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能够拉活儿,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弱不禁风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无私奉献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白芳礼老人每月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

  从始至终,白芳礼就没想过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的手里,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白芳礼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老人与几个孩子的合影照片———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却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作贡献。”

  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了,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就在车站上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记者张鸣岐通讯员王勇则摄影贾津生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