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7月20日前中考二次填报志愿:这三项要注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1:09 新文化报

  从明天开始至7月20日中考二次填报志愿。记者昨日从长春市招生办了解到,考生第二次填报志愿可以填写10个志愿,从36所学校中进行选择。

  填报志愿的学校有长春市四中等11所学校的统招志愿和自费志愿,东北师大附中等9所学校的国际交流班、双语教学班、分校(部)等自费志愿,长春市一中等16所学校的自费志愿(招生计划详见《招生指南》)。

  具体的填报办法: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意愿,从第一志愿到第十志愿依次填报,既可统招志愿在前,也可以自费志愿在前,填几所学校的统招、几所学校的自费,填几个统招、几个自费均由考生自己决定,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能指令和限制考生填报哪些学校的志愿。

  填报志愿时,考生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怎么录取,今年的录取办法是按照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录取,也就是说填报志愿的顺序很重要,考生所填报的10个志愿,录取时首先录取第一志愿,第一志愿已被录取,第二和第二以后的志愿就不可能再录取。如果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第二志愿就开始起作用,依次类推。其次是考生要明确,填报志愿要有梯度,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成绩,参照去年各学校的录取分数,将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填在前边,较低分数的学校填在后边。10个志愿考生都要充分利用。最后是考生不愿意去的学校,不要填报,如果填报了,被录取就不能再选择其它学校。中考·选校要选适合的不要盲目攀比

  考生在选择学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长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和长春市招生办有关人员。

  学生及家长在选择高中时存在许多误区,突出表现是盲目攀比,往往将选择的目标都集中在几所省首批重点校上。从高中学习过程上看,同等成绩的学生在一起,教学针对性更强,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高考成绩也就更理想。从高中教学管理上看,多年来二、三类高中对成绩较低的学生积累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分数低的学生即使进入了重点校读书,也会因起点较低学起来很吃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几年,长春市教育局对高中升学情况的监测表明,各高中校际差距在不断缩小,各高中尤其是二、三类高中教育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以2004年为例,长春市二、三类高中毕业升学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因此,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根据分数选择一所适合的学校。中考·相关两次填报志愿有哪些好处

  今年,报考普通高中实行两次填报志愿,这在长春市是第一次。那么两次填报志愿有哪些好处呢?

  两次填报志愿可以极大限度地克服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以往考前由于考生对自己成绩估计不够准确,在填报的学校未被录取,又没有其它学校志愿时,考生和考生家长就开始四处托人找关系,要求进入某些学校。实行两次填报志愿后,避免考生家长四处找关系,甚至上“中介人”的当。

  两次填报志愿,使更多的考生可以通过正常录取进入理想学校,通过这项改革,解决普通高中择校热问题。另外,实行两次填报志愿还可以满足考生选择学校的愿望,增加了志愿的数量,即由2004年的8个增加到2005年的16个,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考生第二次可填报10个志愿,完全可以满足考生选择学校的愿望。

  长春市招办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今年长春市普通高中录取工作公开透明,考生及家长没有必要四外奔波,托人找关系。有不明确的问题,可直接咨询高中学校和招生部门。

  今年中考录取有四大变化

  2005年普通高中的录取原则是根据招生计划,依据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与去年录取工作相比,今年中考录取呈现四大变化:

  实行网上录取,在网上查询录取结果。录取的过程、录取的分数、录取的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只要考生点击“长春招生信息网”就一目了然。

  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招生部门将严格按计划录取,也就是说,计划是多少就录取多少,招生部门不多招1人,也不少招1人。

  已被录取的考生不能再次被其它学校录取。第一批次录取的考生,不能参加第二次填报志愿和录取。凡是招生部门按照考生所填报的志愿录取后,就不能再参加第二次填报志愿和录取。被哪所学校录取,就要到哪所学校上学,任何人、任何学校都不能再录取已被录取的考生。

  “国际交流班”、“双语教学班”实行单独计划、单独招生、单独编班。部分高中招收的“国际交流班”、“双语教学班”必须单独计划、单独招生、单独编班,相关的高中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招生部门将对这部分考生实行单独录取。本组稿件本报记者杨李一(新闻编辑:)(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