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航海日”缘起政协委员提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3:58 北京青年报

  7月8日,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摄影/新华林嘉騋图3

  “航海日”揭秘

  林嘉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今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递交提案,建议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的
法定日“航海日”。

  7月11日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这一天被确立为“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以后每逢7月11日,从政府到民间,都要予以庆祝。

  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航海日的设立,竟缘自一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昨天,航海日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激动地表示,航海日提案被采纳,是我人生最精彩的一页。

  “航海日”提案酝酿半年多选在“7·11”将增强民族自豪感

  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民革福建省委副主委林嘉騋在会上提交了他酝酿半年多的提案。在这份题为《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提案中,林嘉騋建议: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契机设立中国航海节,以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为中国航海节的法定日。

  林嘉騋说,这份提案蕴积自己长期以来的观察和工作体验。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国家比较重视的是大陆经济的发展,而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工作关系,林嘉騋到过全球50多个国家。他说,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航海事业密不可分。世界上不少海洋国家都有自己的航海节或海洋日,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将海洋视为国家繁荣与安全的根本,为弘扬美国人的航海文化与爱国精神,每年的航海节都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中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90%的货物通过海运完成。中国是世界航海大国,应当设立航海节。

  同时,林嘉騋认为,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把郑和下西洋的启航日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意义非常重大,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人们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意识,推动航运及造船事业的发展。林嘉騋说,现在各级政府都忙着建高速公路、修铁路、发展航空业,作为最经济运输方式的航运却少人重视,这是非常不正常的,航海日设立后,可以提醒各级政府加大对航运业的投入。

  家族渊源对海洋情有独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的海洋提案专家

  今年60岁的林嘉騋是全国政协委员中最擅长提海洋方面提案的专家之一,这是因为林嘉騋的父辈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父亲和舅舅都是当年著名的马尾海军学校毕业的。他的父亲后来在国民党海军工作。在抗日的江阴保卫战中,他父亲和战友们一起在长江上布水雷,有力地阻止了日军军舰向重庆进发。在渡江战役中,他父亲和林尊一起率领第二舰队在海上起义。后来,他父亲又和陈毅的部分官兵组建了著名的东海舰队,成为东海舰队的高级教官。林嘉騋说,父亲的一生都与海洋打交道,所以自己对海洋也是情有独钟,周围的同事都赞扬他,说他对海洋问题研究得非常透彻。去年的政协会议上,林嘉騋就提交了“关于海岛经济开发”的提案,目前这份提案受到了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航海日”提案一个月后就被采纳首个航海日当天未参加庆祝活动

  今年3月,当林嘉騋提出航海日提案后,并没想到马上会被政府采纳。但4月份时,一位记者就得知这项提案已经被采纳,国务院将正式确立7月11日为航海日。这位记者打电话到福建去采访林嘉騋,林嘉騋才知道。他说,当时的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自己的一份提案催生了国家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他说这是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页。但林嘉騋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6月份时,国务院的提案答复正式寄到他的手中,告诉他提案已被采纳,并赞扬他提案提得很好。林嘉騋说,从那一天起,他就开始关注航海日的各种活动。

  不过,前天,在首个航海日,林嘉騋却没有参加任何庆祝活动,他出差调研去了。看到报纸上接连不断的航海日活动报道,林嘉騋的心中满是喜悦。

  “航海日”解读

  时平,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郑和研究和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著有《郑和时代的中国海权》等专著,是中共中央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领导小组筹备办公室顾问。

  2005年7月11日,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当天,我国首个“航海日”也正式启动。今后每年的7月11日,都是中国法定的“航海日”。在如此隆重的盛典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意义?著名的郑和研究专家时平教授,为我们做出了解读。

  大张旗鼓纪念郑和

  因为下西洋是人类文明进程重要成果

  记者: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如此大张旗鼓地纪念郑和?在“航海日”普及海洋知识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刻的用意?

  时平:确立“航海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争取了20年。今年4月25日当总理批示的时候,他的案头还有81个其他类似的纪念节日在申请批准。但这么多年来,只批了“航海日”一个。从这种艰辛的历程,就可以揣摩出纪念郑和的价值重大。

  人们今天对郑和的评价,和以往甚至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只是评价郑和是航海家、外交家;而我今天在写郑和下西洋时,对它的评价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这个成果是什么?就是开放、和平、交流、宽容、合作。人类不论到了什么时候,这些都是不变的。

  选择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这个时间点

  将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记者:为什么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这个时间点,会成为这么隆重的纪念日,成为“航海日”的开端?

  时平:之所以这样隆重,我想一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郑和下西洋这个壮举、对中国人600年辉煌的航海事业文明成果的尊重;另外更重要的则表示了对现实的关注。

  关注现实有两个层面。为什么在郑和下西洋100年、200年或是500年的时候都不纪念,到了600年要纪念呢?这恰恰与我们的一体化进程相关。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光是经济指标,而是整体国力包括文化事业的复兴,要有其文化内涵,必须找到复兴的文化基点。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在迈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复兴,特别需要张扬文化。而我们需要弘扬的开放、和平、交流、宽容、合作等等文化传统,都附着在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中。

  纪念郑和、确立航海日,还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素质的教育。爱国离不开爱海洋,离不开爱我们的历史。一个辉煌的时代,可以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增强凝聚力,让大家更加爱国。

  中国的海洋越来越重要,世界海洋的价值也越来越高。因为对海洋不够重视,我们吃过大亏,以至于现在的问题非常复杂,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没有推进到“蓝色文明”

  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制约

  记者:有人认为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黄色文明,而没有海洋文明的发展,您怎么看?

  时平: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有三个发端: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本身恰恰就带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质。沿海一带的先民,很早以前就和海洋打交道了,至今有据可循的海洋文明历史就有8000年。所以说,我们的文明摇篮里就包含有海洋文明的因素。中国除了是一个陆上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这个地缘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的海洋经济有过发展,也有过辉煌,它在郑和下西洋时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达到了传统社会的最高峰,但却没有跨越到近代海洋文明,没有推进到海洋“蓝色文明”的出现。为什么会戛然而止?这里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最根本的一点是,中国毕竟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最基本特点就是农业经济,对土地的态度是固守。封建经济对发展海洋的东西是制约的,中国海洋文明的中止,和封建经济、儒家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与哥伦布相比

  郑和代表了和平、宽容的文化精神

  记者:在谈到东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时,人们常常喜欢拿郑和和哥伦布进行比较。

  时平:产生东方郑和下西洋活动和产生西方“航海三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活动的土壤是不一样的。比是一种研究方法,这里面有可比性,也有不可比性。我们常常会比较它们之间的规模大小、人数多少、次数多少、航行距离远近等等,而对文化观念、社会背景的比较就相对少一点,而这些恰恰是更加重要的。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西方人的航海,虽然在资本主义前夜推进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但西方人那种强盗的、血腥的掠夺行为,直到今天也都要谴责。而恰恰我们要赞扬郑和的,正是他的和平、宽容和尊重。

  郑和下西洋,没有占领任何土地,他一直注意八个字:“入境问禁,入国问俗。”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边境,就要问有什么禁忌的;进入别的国家,就要问人家的习俗。而且是厚往薄来。

  强权的单边主义,就是要拿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别的文化,自己的民族强加给别的民族,甚至还假托宗教的名义。耶稣、真主、释迦牟尼,他们的经文都是讲真理,天下哪有真理和真理打架的道理呢?这只不过是给一些人曲解了。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尊重各种宗教和习俗,讲王道不讲霸道,讲和平,讲宽容。这一点,尤其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需要强调。郑和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可以有力地回击那些“中国威胁论”。

  class=B14 colspan=3>

  作者:朱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