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卫戍区某摩托化步兵团:“老虎团”雄风犹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5:0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

  开栏的话: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等10家中央新闻单位派记者参加了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发起的“走进英雄团队”系列采访活动,并从7月13日起开辟《走进英雄团队》栏目,陆续报道一批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战功卓著或部队建设成绩突出,在军内外享有盛誉的团以下英模集体,展现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各项建设取得
的新成就、新风貌。

  人民日报记者郭嘉 新华社记者陈 辉、王逸涛

  “工农红军是我们的前身,改编为新四军保留了火种;抗日战争打出了军威,解放战争显示雄风;多么自豪,多么光荣,嗨,老虎团的兵……”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当年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老虎团”——北京卫戍区某摩托化步兵团。刚刚跨入军营,那首雄壮的《老虎团之歌》便回荡在耳旁。

  团史馆里,一张张发黄的历史照片向记者揭示了“老虎团”盛名的由来:

  1938年1月,这个团改编成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当年6月17日午夜,二团伏击队潜伏在江苏省镇江韦岗公路两旁。次日上午,由镇江方向开来的日军运输车队进入伏击区,伏击队的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向敌人猛烈开火,日寇的汽车一辆辆被打翻,日军少佐土井被当场击毙,日军大尉梅泽四郎钻到车底下负隅顽抗,被打死在车底。这场伏击战仅半个小时,就全歼日军23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陈毅当时写下了“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的诗句,赞颂新四军首战日军获大捷。

  此后几年,二团出生入死,在茅山贺甲村围歼日寇、竹子岗伏击战、攻打新丰车站、攻占句容县城等上百次战斗中,共歼灭日军2000多人,被新四军军部授予“战斗模范团”称号,被江南人民誉为“老虎团”。

  60年过去了,“老虎团”雄风不减当年,新一代官兵的“虎劲、虎气、虎威”犹在。

  烈日下,北京军区组织的侦察兵大比武拉开了序幕,“老虎团”的对手也是在我军享有盛名的英雄团队。比武场上,双方角逐互不相让,拼得你死我活。最后,10个比赛科目“老虎团”拿了9个第一,其中5个科目并不是“老虎团”的强项,但他们靠着“虎劲”硬是以微弱比分超过对手。

  荣誉室里的一面面锦旗、奖牌告诉记者,近几年“老虎团”参加上级的军事比武,先后获得15项团体第一、76个单项第一,取得金牌135块,被北京卫戍区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团领导自豪地说,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这就是我们“老虎团”的兵!

  战争年代,“老虎团”善打硬仗、恶仗、险仗;和平时期,“老虎团”又以敢啃“硬骨头”著称。

  作为首都卫戍部队,“老虎团”在出色完成警卫任务的同时,曾多次担负大型运动会团体体操表演等任务。每次参加大型活动,千余官兵经过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就能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

  究竟强化到什么程度?团领导介绍说:“我们做过检测,为苦练好每次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动作,全团官兵体重平均减少2.5公斤,而流的汗水要超过5公斤。”

  这是我军新式头盔的一次适应性试验。炎炎烈日下,气温高达40摄氏度,“老虎团”的战士们头顶钢盔,纹丝不动。时近正午,头盔内的温度已高达60多摄氏度,他们还是像尊尊塑像,巍然挺立。

  在一个月的试验期间,战士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就戴上头盔,晚上10点才摘下来。他们戴着头盔擒拿格斗、攀崖越野、实弹射击,并在跑步机上进行两小时的体能极限测试,再苦再累,大家都挺了下来。试验结束,3位军需装备专家离开军营时,异口同声地说:“‘老虎团’的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老虎团”的官兵还以这样的“虎劲”,攀登“文化山”和军事科技高峰,全团先后培养各类专业技术骨干300多名,85%以上的干部拥有本科以上文凭,400多名干部、战士考取了国家计算机一级、二级等级证书,团领导全部参加了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团队还发明、革新了野战指挥车、野战加油车、野战抢修车、火炮送弹练习器等一大批装备,极大地提高了团队的战备训练保障能力。

  伴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老虎团”如虎添翼。如今,官兵们已经驾驭着国产新型战车,在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迅跑,为英雄团队谱写了新的篇章。近年来,“老虎团”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北京军区树为“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完)(责任编辑:康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