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徐俊看重江湖名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6:48 时代人物周报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公关这个行业里打滚儿,至今没有出过这个圈子。我在公关圈子里的名声还不错,这是蛮重 要的。有人问我是不是很有事业心,我说我不想把自己讲得这么高尚,我是在做自己的品牌,我不想别人说‘这事是徐俊干的 ,不行’,而是说‘这事是徐俊干的,没问题’。”

  身为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事务经理,徐俊在圈子里很少走动,“一是比较忙,
二是不擅长交际、不会跳舞、不 会唱歌,尽管性格比较外向,但不是非常火爆的那种,好在圈子里还是知道我这个人的存在。”

  处理“特富龙”危机

  提起2004年发生的席卷全国的杜邦特富龙事件,他感慨万端。

  2004年7月,一个周末的中午,在外地的徐俊得知国内第一篇有关“杜邦特富龙涂层有毒”的报道,心里陡然一 紧。接下来的几天,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都在报道这一事件。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很惊讶,没想到。接下来的报道有的标题看上去很吓人”他说,国外媒体对杜邦在美国与环保 署的争端的新闻报道,没想到在国内会演化成产品的安全问题。

  在公关江湖上闯荡了13年的徐俊“没有任何回避的想法”。星期一一上班,他和他的部门就接到了70多家媒体的 询问,“当时的想法就是:任何媒介的询问都接受,包括来自于政府部门、客户以及相关机构和消费者的,都采取开放式的沟 通方式”。

  接着,徐俊筹划紧急召开媒体新闻发布会,“把邀请函发到媒体总编室,不管你以前对我们的报道是不是负面的。从 总部赶来的三个专家和中国区总裁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发布会,来了100多个记者,没有经过筛选。”

  继而,徐俊和他的同事们又采取了一连串的危机公关措施,特富龙危机总算平息下来。

  “我在行业里做了十几年时间,去年是我做的最全面最完整的一个危机事件。站在前台,既要去制定策略,又要去亲 自操作,真是酸甜苦辣咸都有的一个经验。”

  一年之后,“特富龙”事件又掀波澜。今年6月底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一个独立审查小组发现,杜邦公司用于 生产不粘锅材料特富龙的化学物质——“全氟辛酸胺”(PFOA),有可能是导致人体癌变的一个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风险超过美国环境保护署在早些时候发表的一份报告中估计的程度。此事在国内传开,不但杜邦再度陷于风暴中心,还殃及了 国内知名厨具厂商苏泊尔。

  杜邦中国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说:相信目前所得到的证据显示接触全氟辛酸铵不会导致人类罹患癌症,也不会对一般 民众构成健康风险。

  徐俊的考验又来了。

  博雅十年

  “在杜邦两年半时间,与以前做十年公关公司的经验来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徐俊所说的公关公司,是指博雅公关 公司,他在那里从1992年一直做到2002年。

  1992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徐俊第一次踏进博雅中国区的大门,坐在老板班宝琳——一位娇小的英国女士的面前, 接受面试。

  “她问我是否适合公关这个工作、我说我这个人比较缺乏创意,比如想一个很好的广告语等,这不是我的强项;她说 你会不会学习?我说我读了十几年的书,什么叫学习?她说,学习是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人去问合适的问题,她说公关是 一个团队活动,你要知道找谁帮忙你,这是你最起码的素质。我说我这个还是可以的。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公关不 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说起13年前的往事,徐俊记忆犹新。

  “刚进博雅时,我对老外是很崇拜的,他们对什么事都有一个说辞,反应很快。后来才知道这里面有个经验的问题, 国内的一些问题在国外早已经发生过。”

  徐俊是个悟性很高的人,深得班宝琳的赏识。不久,他就被派往博雅设于香港的分公司工作,1995年返回博雅北 京,已经成长为一名经理了。

  “公司觉得我有培养的潜力,送我到香港工作了半年时间。我在香港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就想,大陆的哪个城市在商 业化方面比较接近于香港,我觉得是上海。公司也想加强上海的力量,我就来了。”

  1995年,徐俊来到博雅上海。他为马爹利品牌所做的市场传播,令人至今记忆犹新。马爹利是洋酒品牌,一直服 务于有一定成就的男性。随着这个人群的逐渐成熟、年龄越来越大,消费者在减少,于是需要对产品重新定位,要把这个品牌 年轻化,针对那些刚开始事业或进入事业上升期、崇尚和追求成功的人士。

  “马爹利的售价很高,无外乎两种用途,一是礼品,一是自我消费(在娱乐场所或是在家里)。如何把这种很私人的 饮用习惯与品牌定位融合在一起,这对我们的挑战是比较大的。”

  经过大量的调研,徐俊于2001年提了一个方案,在全国的大城市招聘一些主题派对的召集人,他们的派对方案要 能体现马爹利的品牌精神,中选之后由马爹利掏钱来赞助实施。

  “我们收到了全国各地不少的策划方案。在北京,有一个音乐制作人办了这个派对,他说:‘我真的佩服你们,你们 怎么能把客户的想法与它的对象直接勾在一起呢?’这个活动契合了当时的时机和人们的兴奋点,撬动了双方思维的那个点。 ”徐俊这样总结这次公关活动的成功。

  此后,很多人在做各种各样的主题派对,这样的活动不再新鲜了。

  折戟广告公司

  徐俊喜欢看青春偶像剧和侦探小说,也喜欢打桌球保龄球或者去健身房跑步,看上去属于顺风顺水的人。

  1990年,徐俊走出国际关系学院大门,进入了北京广告公司,“有两年时间在业务部工作,做过服务客户、协调 创意、媒介购买部门、参与过电视广告制作、客户报价和预算等所有环节,也试过在广告的策划里搀杂一些公关的想法和策略 。当时觉得广告这一行我都学会了。

  于是,年轻气盛的徐俊离开了北广,去一家香港广告公司负责业务。“在那地方只做了半年时间,我发现我并没有完 全懂得这个行业。我是一个很新的人,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去推品牌走。两年半是不可能懂得一个行业的,起码需要五年。”

  徐俊很快离开了那个公司,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刚刚工作两年半就待业在家,“我爸爸妈妈很担心我”。

  天无绝人之路。那时,刚刚进入中国的博雅公关在北京找人,徐俊被北京公关协会会长推荐到了博雅女老板班宝琳的 面前,“进博雅的时候就想好了,我一定不能浮躁,要长期干下去,这也算是因祸得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