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忠还是理想主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6:48 时代人物周报 | |||||||||
上海家乐福中国区总部,十一点二十分,一个清瘦的男子匆匆地赶到记者面前,一边抹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一个劲 地说:“出了一个失实的负面报道,一直在跟媒体沟通。” 他是王晓忠——家乐福(中国)公共关系经理。 “小偷”风波
问及是什么样的失实报道,王晓忠颇为感慨。 “一个35岁的男子跟他父亲一起去店里买东西,过收银线时,警报响了,他连续走了4次,警报连续响了4次。保 安请他配合调查,把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该男子情绪突然激动起来,呱地把身上的衣服脱光了,往地上一摔,然后打保安。 我们把警察叫来,父亲说,孩子有过精神病史,他监护不力,表示道歉。我们就放他走了。第二天,某报竟报出了‘家乐福保 安把一个十岁的男孩子扒光’的新闻。这个失实太严重了,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不好,新浪和搜狐转载的非常快,现在几乎全国 都知道了,我刚才希望新浪搜狐能(把这条新闻)拉下来。” 自从2004年4月上任家乐福(中国)公关经理以来,类似的事件他经历的太多了。就在不久前,一个女顾客的钱 包在超市里被偷了,“她认为我们保安不作为,到处告状,从店里到区里,到全国,到我这边,到老总办公室,反反复复,已 经坚持了半年多。” 说到这里,王晓忠无奈地摇头说:“我们可以抓住很多小偷,但不是每个都能抓到。我们也提醒顾客看管好自己的钱 物,法律上是没有责任的。” 尽管声称“尽到了能够尽到的责任”,王晓忠还是“送了个花篮到她家里”,“她那么凶,我们也没办法,欺软怕硬 。” 受挫商学院 如今,王晓忠处理各种公关事务得心应手,他却自称自己“是运气非常不好的人,特别是在离开GE以后,一直都不 顺”,而“挫折感最大的时候是在一家商学院”。 1999年,王晓忠加入到通用电气(GE)中国公司,“做经理下面的公关人员”,一年后升为公关经理。 “GE是一家特别锻炼人的公司,我学了很多东西,奠定了后来的基础。那时特别富有激情,没有碰到什么大的危机 ,觉得在这里能做好,以后遇到再大的问题,自己都能处理得了,在别的任何一家公司就都能做好。”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2001年,王晓忠从GE跳到了一家商学院,任市场公关部主任。 从跨国公司到国内的一家商学院,感觉是不一样的:“突然间发现,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作为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而 不是业务本身。你分明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对公司有利,为什么我的想法大家都不能接受?你分明觉得你是在帮助你的属下提 升,他为什么不能理解你?你分明觉得两个部门合作会做出更多的成就,他为什么不愿意跟你合作?加上环境也残酷一点,我 确确实实缺乏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当时有一种报国无门的感觉。” 回忆那段岁月,王晓忠仍是感慨万端,称当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的羽翼丰满,是应该 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吧。如果想适应所有的环境,在这些地方生存下去,你需要更强壮。” 这是他在商学院学到的最重要的课程,他说是收获。 习惯平视 王晓忠最早是记者出身。1991年,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进入中国日报评论部。 “那时候的理想很美好,觉得应该能够让天下人幸福,对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这么多年下来,我觉得能够让我的太 太感觉一辈子幸福就很不容易了。” “当时做新闻,理想主义色彩比较重。后来我主要跑经济领域,说好听点是高瞻远瞩,说不好听点,始终浮在上面, 不很切实,更多的是从观察的角度、评论的角度。中国日报的收入也不太高,尤其我们做评论的,纯粹是清水衙门,如果理想 主义没有了,就不用再呆着了。” 他在1995年离开了北京,“现实的原因是那时候我太太在上海”。 从中国日报出来后,踌躇满志的王晓忠进入一家港资银行做经济研究。“银行看中的是我有比较深的评论基础,而这 正是银行做经济研究所需要的。” 两年后,他的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公关公司,邀他加盟,他不假思索地去了。这是他初次接触公关。1999年他进入 GE,做企业公关。 “当记者当惯了,见谁都不怕。”王晓忠一直感谢当记者的5年生活,“下面一些做公关的人,见一个处长都仰视。 我却可以比较平和地跟部级官员打交道。” “我现在还是理想主义成分蛮大的,是个总有点追求一点点不切实际的人。明明知道这件事情做到这种程度比较现实 ,我也要把目标设高一点。” 如今,对公关驾轻就熟的王晓忠有着自己的目标,“做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员工,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让家乐福在 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有明显改善。我有这个信心,但不容易。现在我做得很过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