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洪崖洞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6:59 时代信报

  “听说,重庆千厮门旁的洪崖洞一带的吊脚楼被拆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拆时的洪崖洞,破破 烂烂的错落在江波碧崖之间,江上的夕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那就是嘉陵夕照。”一个离开重庆多年的网友曾经仿照鲁迅《 论雷锋塔的倒掉》发帖描述对洪崖洞的印象。

  当重庆的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对洪崖洞吊脚楼的被“彻底消亡”深感惋惜之时,那些
曾经属于这个群落的原住民,对 此却有另一种复杂体验。

  因为洪崖洞一带拆迁居民的分散性,使得信报记者寻找洪崖洞原住民的进程变得极其艰难,并使得这一找寻本身,也 成了一段有关历史的记忆。

  这个码头繁华一时

  “这里原来有个大水沟,一股股的水哗哗地流到街上,就像个瀑布。”摇着一把用胶布粘好的扇子,“老重庆”徐先 智站在现如今是一片钢筋水泥筑就的洪崖洞工地旁,开始讲述他和他住了一辈子的洪崖洞。

  1930年,不到4岁的徐先智随家人搬到千厮门洪崖洞一带居住,到现在,75年过去了,让徐先智至今仍然夸耀 的事是,在洪崖洞,像他这样一呆就是70多年的,确实不多了,而在洪崖洞拆迁后,这些“老重庆”的身影更是难以寻觅。

  “要说真正的洪崖洞就是在瀑布这里,原来上面有一条小路,周围还有防空洞,那一条水沟流下形成的瀑布盖过小路 ,流到路上,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叫洪崖洞的原因。”水巷子、纸盐河巷、蔡家湾等地其实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洪崖洞,只不过 现在这些地方几乎都已经消失了。徐先智嘴里说的“瀑布”,在新洪崖洞民俗建筑中叫“洪崖滴翠”,现在仍在施工,据说建 好后将成为一个著名的观光景点。

  徐先智当年是洪崖洞一带做废品回收的,背着背篓满街吆喝。“解放前,这里就很闹热,码头噻,来来往往的船多, 生意人也多。”紧挨着洪崖洞的千厮门,是17座城门中面向嘉陵江的两座之一,自古以来,千厮门就是嘉陵江流域的粮棉储 藏之地,民谣有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

  渝中区的棉花街就是这样得名。还有纸盐河巷,也是因那里是货船装载纸、盐的地方而有了这样的名字。而水巷子的 来历,是因为一直以来从嘉陵江挑水进城的挑夫从这条巷子穿过,路上一年四季都是湿漉漉的。

  洪崖洞的老日子

  从过去挑夫取水的“水码头”而上,就是洪崖洞。房子沿山崖而建,用竹子和木板一层一层搭起来,这就是老重庆标 志性的民居——吊角楼。

  “房子很潮湿,但夏天还是很凉快,也好盖,几块门板,就能搭个棚子,所以说是乱七八糟的。”徐先智所说的“房 子”,严格来说并不是吊脚楼,而是倚仗着吊脚楼搭起的临时屋棚。洪崖洞的吊脚楼大多是解放前盖的,有的是一楼一底40 平方米左右,有的只有不到20平方米。之后虽然政府对房子进行过修缮,但毕竟是年久失修,居民们不得不找来木板和树桩 子来扩大和加固房子。

  54岁的刘耀禄虽然不住在洪崖洞,但他当了多年的洪崖洞片区居委会主任,熟悉当地人起居生活。

  “那里人都很穷,多是靠码头做活的,生活状况很差。”刘耀禄每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就要皱一下眉头,“从沧白路 下到洪崖洞有3条横起的小路,都是很陡的梯坎,最陡的地方,人只能歪着脚踩下去,梯子只有一个脚板那么宽。”最不方便 的就是上厕所,洪崖洞500多户,只有河边一个公厕,大家图方便用木马桶,但夏天一到蚊蝇满天飞,极不卫生。

  在刘耀禄看来,如今的洪崖洞已经今非夕比,而当初沿江码头的市井生活也已随历史的江涛越漂越远。“过去住在洪 崖洞,夏天大家睡觉都不用关门,一是为了凉快,二是没有人会起歹心,邻居们相处也很好,不像现在一出门就锁几道锁,邻 居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刘耀禄说,就像现在大家逛磁器口那样,每家每户都是很多年的熟人,街上有老茶馆,可以喝喝茶, 打打麻将,生活悠闲惬意。

  “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住在这里了,搬进了城,房子租给流动人口,或者改成了旅店。”刘耀禄说,像徐 先智这样在洪崖洞一住就是几十年的确实不多,2000年拆迁补偿每户2300元/平方米,90%的原住民都拿着钱搬去 了其它地方。“有菜园坝、江北、枇杷山等等,除了极少数人有来往,大多数人都各奔东西。”除了在水巷子18号找到徐先 智和另一位89岁的洪山林老人以外,记者欲请刘耀禄再找出几位洪崖洞的原住民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漂亮姑娘小花

  “过去,洪崖洞的人都是挑夫,挑啥子?挑水。”刘耀禄、徐先智还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美丽的故事。一段关于洪崖洞 挑夫的共同记忆。

  洪崖洞卖水的挑夫、码头下力的人除了在茶馆消遣喝茶外,还喜欢在一个叫“悦和茶馆”的地方听说书。茶馆里常有 一个汪姓的说书先生,他的书说得很精彩,语言直白而形神皆备,茶馆里常常爆满。

  茶馆里常有卖小吃的小贩,有一个长期穿着花布衣服的美丽少女,成了当时年轻小伙子共同倾慕的对象。不过,从头 到尾人们都不知道那个姑娘的姓名,只是听说有人叫她“小花”。凡有说书先生在茶馆说书,小花就会手挽着篮子轻声叫卖着 “瓜子、蚕豆”,然后静静地在茶座中穿梭,不时向客人递上用纸包好的蚕豆。

  “那时,她穿的一身大红衣裳到现在都还记得哟!”虽然已经结婚生子、满头银发,但两位老人家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除了关乎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外,还有他们对“老重庆”生活的感慨。

  一场惨烈的大火

  1928年4月的一次大火起源于洪崖洞,时间长达12小时,受灾7000余户。

  但这并不是最严重的一次火灾,在79岁的徐先智眼里,1949年9月的那场大火才是记忆中最惨重的火灾。

  他回忆:9月2日下午四五点钟,突然听见有人在喊:“起火了!城里起火啦!”我们连忙跑出去,看见陕西街一带 的天空,升起一片浓烟,接着这浓烟随着风力,在山城的天空飘散开来,包括朝天门一带的下半城很快就被罩在了这浓烟里, 满天昏暗地就像到了夜晚。

  重庆的火灾,不得了啊。城里消防一直很差,沿江一带贫民窟都是竹篾笆墙,一旦燃起来就不可收拾。有一年千厮门 起火,火势截断了付家湾的出口,面临高崖的居民们无法撤退,又无人搭救,竟活活烧死80多人。更何况当时正是燥秋,又 起这么大的风……

  翻滚的黑烟,带着强烈的油烟味四处弥漫,不一会连江上也炸响了。汽油漫到了江水里,整个长江也成了火海一片, 火光上接天空,下连水面,照得亮如白昼。满江里乱糟糟的一片喧嚷,我们清楚地看见了燃烧的船只,看见船上有人往江里扑 ,还看见人在江水里挣扎的样子,有的人连同飘浮物一起着了火,随着这火海缓缓地向下游飘去。

  这场罕见的大火,一直烧到半夜3点左右才慢慢熄灭了。

  这就是当时惊震全国的“9·2”火灾。后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火灾烧毁房屋数万间,烧死平民约5000余人,而 这实际上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后来我们了解到,火灾区包括下半城的20个保,其中的一个保就有四五百户居民;被烧的 30多条大街小巷和码头中,有900多家被烧得人种不留;光是一个清尸小组,就从河里捞起了4000多具尸体,数天之 后,长寿、万县、涪陵、武汉乃至上海,都不断见到飘去的尸体。火灾还烧了20多家钱庄和银行,上百个沿江的大小仓库和 客栈。商会和各行业公会后来公布的数字表明,在这场大火中损失的财产,占全市总数的70%。

  徐先智还回忆,事隔三年的1931年12月,千厮门再次起火,大火连烧1000多户,惨死200多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