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洪崖洞消失了 还是重生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6:59 时代信报

  本期信报隆重推出了一组关于洪崖洞旧民居改造工程的封面特稿——作为新闻人,我们的使命是质疑,是记录,而不 是仲裁。在采访中,本报记者每每听到两个不同声音:一方面,是以文人和学者为代表的“激愤派”,他们对于商家在开发中 不能原汁原味的保留原生态的吊脚楼景观而感到失望;另一方面,是以商家为代表的“赞歌派”,在商家看来,如果没有商业 利益,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呢?毕竟商家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政府。

  总是有很多政府工程,这些工程大多是公益性质的,但又因为投资巨大,政府无力承担,结果不得已,只有选择向企 业招商。作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无可厚非的。于是,这些政府工程,就在企业的利益和公益性的博弈中,追求一种平 衡,但结果是都不平衡:专家学者说这些工程修得不伦不类;商家则说,我能够站出来牺牲企业利益为人民大众做好事已经非 常不错了。

  在西方国家,一些城市的公益性建筑,不仅起到了建筑应有的功能,而且还成为永恒的经典,这一方面得益于一些政 府和民间的基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因为人们对城市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同样是商业利用文化的课题,我们也有将商业和文化较好的融汇在一起的例子,如上海的新天地——虽然上海的学者 对它也有批判,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上海的新天地就是典型的文化后殖民主义的再现。更有来自台湾的建筑师登琨艳如此评 说新天地:新天地,破坏古建筑,把传统的老上海抽取得只剩了一张皮,骨子里的结构、韵味全拆掉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它在商业上是成功的。1997年,香港瑞安集团的总裁罗康瑞第一次提出要改造太平桥一带的石 库门地区,并改变其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其新的商业经营价值。自2001年7月开始逐步开业,新天地在上海的知名度急 剧上升。数月内,已经成为上海各界白领人士首推的娱乐场所和新兴夜游场所。打着“上海老石库门”房子的文化旗帜,以极 富诱惑力的方式,为时尚生活做了一股新潮导向。

  新天地改造工程在学界的眼中最终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有人说,它所提出的是商业上利用文化的课题,而不 是对城市历史的保护。

  也有人反驳说“新天地的聪明在于,用外在传统的文化包装现代的生活;用建筑表达这个城市内心对传统的留恋;用 生活方式表述这个城市对现代文明的渴望;用精心经营的文化掩饰商业竞争的残酷。但那些人为什么不去想想,新天地为什么 充满了活力?新天地赔钱还是赚钱呢?我们是应该坚信经济的规律、资本的力量、生活的动力、还是学者的力量?”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新天地模式”中,因各方参与,使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在全民公决中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 甚至上升为一个“课题”。这种城市建设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城市决策”机制绝对值得重庆的政府领导、企业家以及学者学习 并在今后的项目再建时,形成某种共识。

  有人曾经这样总结“新天地模式”:它已经由房地产开发项目转为各个阶层都能参与讨论的文化话题,其本身就是一 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新天地地段独特的改建模式,应该说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新天地模式”。“新 天地模式”是通过对城市生活形态的重建来延续上海原宥的“海派”的文化,而不只是强调建筑学上的符号。所以,它是成功 的。

  而四川美院的郝大鹏教授在谈及上海新天地的开发模式时,语气显然较为缓和,他说:文化需要典型性,而非同一性 。新天地刚好利用了上海一直以来的殖民地文化的气质,所以它很凑巧地,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但是洪崖洞,怎么说呢?从 已经建成洪崖洞工程中,我们看到的却恰恰是典型性的消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天,任何一个人在目睹那一片被称作“洪 崖洞”的商业地产时,都不会承认,它还是典型的重庆山地民居建筑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