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巨型大学与智识残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7:40 外滩画报

  文化讲习所·刘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在200年前创办伯林大学时曾提出现代的“大学理念”,其 中包含两个“交流汇合”的想法: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知识的汇合,一是大学与社会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借用丹尼尔·赫 威茨(DanielHerwitz)教授的比喻,大学各学科的知识和谐地汇成一条河流,然后犹如河流汇入大海一般从大 学流向社会。洪堡所构想的大学
具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整体性品格”,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作“University”。

  但19世纪后期以来不断加剧的社会分工与学科专业化趋势逐渐瓦解了洪堡的理想。当代的主导性模式是所谓“综合 性大学”,按照专业学科的疆界被划分为多个院系。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ClarkKerr)称之为“多学科巨 型大学”(Multiversity)。但是,如果各个学科彼此隔绝,相互之间严重缺乏“交流汇合”,那么所谓“综合 性大学”其实被肢解为“分裂性大学”。所造就的学生也很难成为知识贯通、精神健全的通才,而大多是“残缺型的偏科专才 ”。

  中国当下的大学体制严重陷入了分裂性巨型大学的模式之中。若是你遇到新鲜出炉的本科毕业生,不妨可以做一个测 试。对于文科生让他们解释一个简单的物理学概念(比如“加速度”),结果会如何?对于理工科学生如果让他们谈谈梁启超 或者莎士比亚,结果又会如何?精确的结论当然需要社会学家来作调查统计,但就个人的观察而言,多半大学生都属于“偏科 专才”。

  那又怎么样呢?知识之海浩瀚无边,谁在知识激增的时代还敢妄称自己是“通才”或“全才”?谁又不是“知识残障 者”?当今社会就是一个高度分工的专业化社会,需要的就是“偏科专才”!这样的诘问反驳听上去振振有辞,但完全无视一 个活生生的现实: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事着专业“不太对口”或者“完全不对口”的工作,而且越来越多的人 在经过几年的就业尝试期之后,最后从事的稳定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无关。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定向分配”已经终结,就 业市场行情变化莫测,大多数毕业生都必须在最终的工作中实现“专业化再适应”,这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变通的适应能 力。而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偏科专才”与平衡发展的“通才”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采取非常狭隘的功利效用标准来衡量,目前的“偏科专才”型教育是一种效益极低的生产,造成 了巨大的浪费。中国当然需要知识极为专深的研究型人才,但这应当是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目前我们的本科教育设计,说得 夸张一点,是用千百万人的“智识残障”来为造就少数高级专家做赌本。

  “巨型大学”并不必然导致“智识残障”的“偏科专才”。所谓“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的诉求之一就是在大学 本科阶段放弃一些“专深”的知识训练,代之以人文与科学的综合性培养。其意义不只是造就更具变通和适应能力的就业者, 而且是为了塑造更具智识创造性和想象力、更具有人文理想与价值关怀的现代公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