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入梅不像梅出梅梅意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9:04 新民晚报

  自今年6月中下旬以来,各种有关梅雨的猜测和说法从未间断,不同城市的专家和市民各执一词,至今没个答案。梅雨“变味”,真假难辨——

  昨天,记者就其中的焦点问题请教国内权威气象专家,试图从这场“变味”的梅雨中理出点头绪。

  【疑问一】夏季降水?

  7月5日起,整个江淮流域阴雨连绵,一些地区甚至遇到了久违的大暴雨。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夏季降水,与梅雨无关。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余志豪告诉记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有两种:一是午后到傍晚的局部雷阵雨,二是与台风相伴的大到暴雨。就环境背景和成因来说,夏季降水与梅雨完全不同。从气象云图看来,近一周来的雨带和云带战线很长,东西绵延几千公里,连日本都在雨区,可见这次降雨并非个别城市的个别现象,用夏季降水来解释未免牵强。

  【疑问二】是倒黄梅?

  与雨水相伴的还有闷热、潮湿的“梅”味儿。在不少市民看来,这股“梅”味显然比6月尾巴上的那次更浓,只是来得有点晚。一时间,倒黄梅、二度梅的说法此起彼伏。

  暂且不论倒黄梅、二度梅的说法是否科学,或是气象学上有无定义,有一点很清楚,这种观点至少把近来的持续降雨定义为“梅雨”,一场走了又来了的梅雨。

  其实,民间早有“小暑一声雷,倒转作黄梅”的谚语。余志豪说,判断梅雨有多个指标。其中,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是个关键因素。当它处于东经120度、北纬20-22度(即广东、湖南交界处)时,梅雨带才会光临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这条脊线显然有些不听话:6月中下旬,脊线一直偏南,造成华南地区普降大雨;到了6月底、7月初,脊线开始北移,但却移过了头,一下子跳过长江流域跑到黄淮流域,给那里捎去了大量雨水;直至7月5日,脊线才又稍稍南移,停留在北纬20-22度区域,于是有了“倒黄梅”。

  【疑问三】真假梅雨?

  干梅、空梅也堪称今年梅雨的一大怪。尽管这些名词在气象历史上已非第一次出现,但先有干梅、再倒黄梅的现象却十分罕见。而这又不得不让人质疑首度梅雨的真实性。余志豪说,一些观点活跃的气象学家认为,6月中下旬的那场梅雨有“误判”之嫌。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倒黄梅”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了“真黄梅”。

  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记者得到的解释也许较为中立。该中心对于梅雨的界定,是基于上海、南京、安庆、九江、汉口五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和持续时间。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高级工程师宋文玲告诉记者,如果这五个站的每日降水总量超过10毫米,且连续10天有6个雨日,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最新统计数据表明,7月5日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情况勉强够得上是梅雨。

  文汇报(任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