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在更文明的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9:37 新晚报

  走在更文明的路上

  xw.harbindaily.com2005-06-1002:46市建筑艺术广场上,一位壮汉独自躺在休闲椅上酣然入睡,两位面露疲态的老人无奈之下只得席地而坐。公共休闲座椅本是为了方便游客休息,怎能当作自己的睡床,更让老人们无处可坐!本报记者张大巍摄

  王德伟……1520C5D9- 哈 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报1520C5D9- 报业集团

  哈尔滨市民公共行为的陋习现象很多,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一些人打扰他人还浑然不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有些人缺乏规则意识,随手乱扔废弃物、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乱穿马路;盗用和破坏公共财产现象也时有发生;部分人说话办事,以自己为中心,不管他人感受,使人际交往关系紧张;更有甚者,遇到挫折走极端,残害生命、报复社会等等。……1520C5D9-哈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 报 1520C5D9-报业集团

  针对这些陋习,各地市的精神文明办公室相继制定了市民行为规范,从上海和哈尔滨市公布的城市文明公约内容对比中,可以看出哈尔滨市民规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1520C5D9-哈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 报 1520C5D9-报业集团

  上海市的“七不”与哈尔滨市“七不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去甚远。上海是以市民为实施主体,而哈尔滨市的规范实施主体是政府。可见,在公共规范的制定上,有对象性问题;从相同点的内容看,市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守法意识等基本内涵存在自在自发的文化遗留,公共行为失范。两市公共规范基本上是市容管理的形式置换,即硬约束的软表现形式。从不同点看,上海市对市民的交往方式提出了要求,如“不说脏话、粗话”。而哈尔滨市对市民的行为提出了要求。这说明目前的市民文明公约还处在市容管理阶段。……1520C5D9-哈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 报 1520C5D9-报业集团

  市民的公共行为不仅是个人文化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哈尔滨人的文化陋习与哈尔滨人的文化根源有关。哈尔滨人的文化品格受到来自两个不同质的历史文化的影响,一个是黑龙江流域的地域文化,另一个是哈尔滨市的城市文化。……1520C5D9-哈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 报 1520C5D9-报业集团

  黑水流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在地区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居民的心理、性格、行为都带有区域文化定式的特征。在传统的黑水流域文化中,充满了“筚路褴褛启山林”的拓荒先民,“立马横刀主中原”的尚武英雄和“忆旧繁荣万里家”的文化流人的历史个性,以及“栋梁巨木斧为薪”的使物行为,“交易银数不计零”的略细心理的特殊价值取向。……1520C5D9-哈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 报 1520C5D9-报业集团

  哈尔滨市的城市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外来文化的迁入而发展起来的,这使哈尔滨市的建筑、饮食、服饰等物质文化系统带有大量外来文化符号。哈尔滨人的文化精神特质除了具有自然、质朴、粗犷、开拓、宽容、尚武的文化品格以外,还有热情、尚美的文化面貌。时至今日,这些历史个性与价值取向还深深的积淀在哈尔滨人的文化层面之中。……1520C5D9-哈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 报 1520C5D9-报业集团

  开展对哈尔滨市民陋习的揭、摆、查说明:人们对当下一些人的公共行为的陋习看不惯,或者极为不满,这是现代文明意识的觉醒,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1520C5D9-哈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 报 1520C5D9-报业集团

  中国曾是礼仪之邦,有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风;有过厚德载物、容纳百川的气量;有过滴水穿石、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过仁义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德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没有理由愧对先人曾经的辉煌。而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并形成社会文明风气,我们确有很长的路要走。……1520C5D9-哈1520C5D9- 尔 1520C5D9- 滨 1520C5D9- 日 1520C5D9- 报 1520C5D9-报业集团

  (省社会科学院)

  -->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