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原新四军女区委书记回忆:获毛泽东批准后结婚(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02:40 南方都市报

  战火中,孩子出生了

  罗炳辉给这个儿子取名“新安”,意思是“新四军时期生于安徽”

  张明秀在半塔和西高庙工作的时候,她的丈夫罗炳辉率领的部队正在附近的盱眙、天长、高邮、六合、扬州等县市打游击战。这一区域横跨苏皖两省,与日伪军盘踞的汪精卫伪
政府首都南京仅一江之隔。

  罗炳辉是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主人公罗霄的原型,但据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宋霖的研究,罗炳辉1897年生于云南昭通,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并不是奴隶。1915年离家参军,离家时家中已有妻儿,1916年投身护国军,1929年加入中共,长征期间担任第九军团司令。此时他是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担任2师副师长,不久升任副军长兼2师师长。

  在新四军当时开辟的根据地中,2师开辟的淮南根据地最靠近日伪军心脏,同时也被称为华中最稳固的根据地。二师的司令部就设在距离南京数十公里的盱眙县黄花塘,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从苏北迁到了黄花塘,二师师部则迁到不远的来安县大刘郢。

  黄花塘和大刘郢距离西高庙都很近,邓子恢一再提议要调张明秀到2师师部工作,可是张明秀一直坚持结婚前就确立的“独立工作”原则,不肯调动。所以这段时间,张明秀和罗炳辉见面的机会很少。

  根据张明秀写的一本传记《倔小姐》,罗炳辉在行军中不时给张明秀写封信,或是送一个小玩意儿。有一次他要警卫员专程送来一只栩栩如生的玉石小狗,一下子轰动了西高庙区委会,大家争先恐后地来看小狗,张明秀很难为情。

  1943年春,张明秀终于调动到了2师师部做政治协理员,来到了大刘郢村,正赶上这里的干部战士拿着镰刀斧头,准备出发砍柴割草,张明秀放下背包便跟着他们出发了。1942年-1943年是新四军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军中正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响应毛泽东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罗炳辉也号召:“把路东路西的荒地变成第二个‘南泥湾’。”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带领警卫战士开荒种地、挖池种藕、种菱、养鱼,收获颇丰。

  这天熄灯号响后,张明秀来到了罗炳辉的住所。草房的四周有一片空地,罗带着警卫员在里面种了黄瓜、茄子、辣椒和西红柿,还有一种叫万寿菊的花。罗炳辉以往吃过晚饭后都会和警卫员到村前村后走走看看,和村民、战士聊天。可是这一天,他打破惯例,一直在家等着张明秀。

  张明秀推门进去的时候,罗炳辉正坐在背对门的靠椅上看书,装作没听见门响,张明秀蹑手蹑脚走过去,用双手蒙住了罗的眼睛。罗炳辉笑着说:“哪里钻出来的淘气娃娃,捉迷藏的本领不高明嘛,早就被我抓住了!”两人终于结束了分居两地的生活,可是罗炳辉作为师长却很少留在师部,张明秀说:“他不是练兵,就是打仗,连军火生产和通往前线的交通都亲自抓。”

  战争年代,军中的制度是夫妻只有周末能相会一次,张明秀也不例外。可是刚到大刘郢的她还是得到了很多特殊的照顾,每天有勤务员帮她打扫房间,连开水都是定时送上门。当她发现参谋长和参谋们的住所都非常简陋时,觉得很过意不去,于是搬去和一个文化教员同住。

  到了割稻子的时候,张明秀已经怀孕好几个月了,仍然坚持和大家一起劳动,顶着烈日一直忙到最后。罗炳辉到前线指挥作战了,战火中,他接到电报:他的儿子出生了。1943年12月25日,张明秀在大刘郢生下了一个儿子,罗炳辉非常喜欢,取名“新安”,意思是“新四军时期生于安徽”。当她生下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了,那是到了1945年年底,她也跟随丈夫到了山东,新出生的女儿取名为“鲁安”。

  张明秀对孩子记忆清晰:“那时,我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新安曾经寄养在很多老百姓家,是老百姓一口奶一口奶地喂大了他。”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王吉陆

  敌人心脏旁的根据地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19块根据地之一,位于淮河以南的津浦铁路两侧,是连成片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联系苏中、苏北、淮北、皖江各根据地的枢纽,对南直接威胁日伪的指挥中心南京,根据地中的六合县更是南京市的管辖范围。对于新四军能在距南京如此近的地方开辟根据地,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学者罗特曼表示惊奇。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以五支队为基础组建2师,张云逸担任副军长兼2师师长,罗炳辉担任2师副师长,不久罗升任副军长兼2师师长。

  1939年8月,第五支队3000人越过津浦路东进,在苏皖边境的扬州、六合、来安、盱眙、天长、高邮等八个县市打游击战,这一带北依淮河、南靠长江、东临运河,西扼津浦铁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第五支队是独立发展的武装,不被蒋介石政府承认,发展过程中,面临和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三角斗争”的局面。

  第五支队通过半塔保卫战初步确立了根据地,在各县市建立政权,并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同时扩军,至1940年7月,已经发展到1万多人,同时拥有地方武装近10万人。而日伪军在淮南地区周围设置据点120余个,部署兵力3万余人。

  战斗中,罗炳辉对日军的“分进合击”战术有了了解,发明了“梅花战术”,就是把部队按三角形独立布阵,或正三角,或反三角,或斜三角,各部之间相距5公里左右,形如梅花状。虽然各自为政,但是,打起仗来却是一个整体。遇敌袭击,因其松散,可以免遭集中攻击,日军来犯时,只能对一个“花瓣”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受击“花瓣”既可以打阻击,又可以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其他几个“花瓣”按既定方针各自为政,既可以迂回到日军侧翼的薄弱部分发起突然攻击,又可以待日军暴露侧翼后发动攻击。“梅花战术”阵形散而不乱,部队少而不薄,以静制动。

  1941年4月,2师4旅12团在南京市六合县的金牛山首试“梅花战术”,与实施扫荡的日军十二旅团长南部襄吉率领的日伪军700多人相遇,打了一个大胜仗,共击毙日军200多人,伪军300多人,新四军牺牲54人,伤68人。

  经过多次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摩擦战争和对日伪军的反扫荡战争,淮南根据地成为一块比较稳固的根据地。

[上一页] [1] [2] [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