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天地新能力新成绩——我省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先进人物的故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05:1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新天地新能力新成绩——我省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先进人物的故事(组图)
新天地新能力新成绩——我省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先进人物的故事(组图)
新天地新能力新成绩——我省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先进人物的故事(组图)
新天地新能力新成绩——我省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先进人物的故事(组图)
新天地新能力新成绩——我省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先进人物的故事(组图)
独领风骚天地宽

  ——王俊杰的故事 首席记者刘广超文图

  20多年的军旅生涯,他年年立功受到嘉奖;担任漯河市源汇区人武部副部长时,他突然“挂印”而去;凭着千余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他竞聘成为一家报纸的记者;在京城做了“无冕之王”一年半,他却突然辞职返乡;如今的他,是两家企业的董事长。在高速扩大产业的同时,他却践行着自己“每年至少救助一名贫困生”的计划。

  2001年初,团职干部王俊杰被任命为漯河市源汇区人武部副部长。2003年,他选择了自主择业。当年3月份,独闯京城的王俊杰在激烈竞争中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中国国门时报》的主任记者。王俊杰说:“之所以放弃在京城的记者身份回乡创业,是我在北京‘偷学’了一门技术,能够在老家形成产业并造福乡梓。”

  王俊杰靠“偷学”的绝技,打造了现如今漯河市大名鼎鼎的“北京皇城涮羊肉”酒店。在北京时,王俊杰爱到一家全国著名的涮羊肉店打“牙祭”。在一年多名为“蹭饭”的“打下手”过程中,他彻底弄清了涮羊肉各道工序的秘诀。

  回漯河不久,王俊杰开办了“北京皇城涮羊肉”酒店,京城那家名店的原汁原味,成了漯河人趋之若鹜的本地特产——王俊杰不仅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还把它打造为“漯河名店”。

  除了酒店,王俊杰还创办了漯河时尚文化公司。正值创业百战时,他却招收了20多名下岗职工和转业军人,每年资助一名贫困生上大学。

  “我当兵20多年,时刻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新兵,就是要始终脚踏实地地去干。”王俊杰说,“现在我还坚信这一信念,但我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

  投身企业竞风流

  --王耀宇的故事 首席记者刘广超文图

  2001年夏,入伍21年后的王耀宇转业回到家乡漯河市。2004年4月,他在应聘中被河南省万里集团漯河公司总经理刘建漯慧眼识珠,经过3个月的试用后被任命为公司副总经理,成为漯河市第一个自主择业的团职军转干部,在新的领域做出了骄人业绩。

  面对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王耀宇曾经一度感到十分茫然,但在知人善任的总经理大力提携下,他很快找到了企业管理和个人优势的结合点。

  根据分工主管企业客货运输和安全工作的特点,他决定从员工培训着手,提高每个员工的整体素质。王耀宇投身企业3年多以来,该公司没有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

  2002年起,王耀宇依据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标准,结合行业实际,对企业进行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改革,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他协助总经理建立了现代化物流运输体系;建立了漯河市第一家危险品运输车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企业发展了大吨位厢式货车;依托大型厂家,建成了充足持久的货源基地,公司经济效益连年翻番。

  “在部队中,我军校毕业后任排长,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了团职干部,这与我周围始终有一大批爱护我、督促我成长的老首长提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耀宇谦虚地说,“现在到了企业,之所以在很短时间适应新环境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跟总经理的破格使用和全体职工的帮助分不开,让我经常有尚未退伍的感觉!”

  身先士卒有作为

  --刘小沛的故事记者刘新萍文图

  浓眉大眼的刘小沛,双目炯炯有神,说话干脆利索。技术7级的工程师,转业前的上校军衔,24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一身军人的气质和作风。

  2004年3月,41岁的刘小沛结束了军人生活,他为自己选定了自主择业。当年4月,他应聘到新乡同心药业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他一进厂,正碰上公司在新乡市开发区建新厂,建设6000平方米符合GMP标准的生产车间,要在年底前通过国家GMP认证。这确实是一场硬仗,在他受聘之前,已有两个人从总经理的位置上被换下来。

  面对挑战,刘小沛没有退缩,他说干就要干好。他每天早上7时15分进公司,中午不回家。身为总经理,他不仅要出主意,指挥协调,更多的时候还要和工人们一起干。建厂房、搞装修、进设备、完善配套工程,他和技术人员、工人们日夜在一起,辛勤苦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当年11月,设备处于调试阶段,新安装的变压器因为没有交够钱,电力部门不允许使用。刘小沛一咬牙,到亲戚朋友处借来10万元钱,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经过一年的奋斗,去年底,同心药业有限公司得到了行业权威部门的认可,4个生产车间、九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公司成为全省百强民营企业,并被新乡市开发区特别推荐为产业政策重点项目。

  转业一年多来,刘小沛和这个充满生机的企业一起成长起来,他说:“只要不怕吃苦,乐于奉献,你都能找到一个自己奋斗的事业和目标,都能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诚信帮他干事业

  --叶建广的故事

  记者刘新萍文图

  初见叶建广,一副金丝眼镜,谈吐文雅。既有军人的豪爽,又有几分儒商的风采。从军20年,在部队从班长一直到处长,研究生毕业,多次立功受奖;而今,他自主择业,艰苦创业,创办了新乡市豫华办公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

  2003年初,组织上决定叶建广转业。叶建广觉得:凭着自己在部队练就的过硬本领,应该到市场上去拼杀一番。

  转业第一年,他先到新乡市某路桥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年,叶建广多方筹集了50万元资金,创办了豫华办公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人员少,他既是老板又是推销员,还是搬运工。

  叶建广说,他的第一笔业务仅有100元的收入,是代理国税局印刷40本信纸,2.5元一本,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他又不很懂行情,他赔了。但即使是赔了,也要讲信誉。这家客户事后知道后,被他这种讲诚信的军人作风感动,以后就成了公司的大客户,就是凭着这种诚信、军人办事的高效率、快节奏、对客户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和服务热情,他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客户。目前,叶建广的公司已经有几十个固定客户。

  现在,他的公司已有6名员工,先后安排了3名退伍战士、2名下岗工人和1名大学生。他关心店员们的工作与生活,如同亲人。凡有店员的父母从外地到新乡来,他一定要请他们的父母吃吃饭,唠唠家常……

  曾经金戈铁马,浴血奋战,而今不是战场,却处处硝烟。叶建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着、奉献着,也享受着创业成功后的喜悦。

  小区里大显身手

  --王挺军的故事 记者刘新萍文图

  2001年3月,40岁的王挺军在部队服役23年后,从兰州军区空军某运输团副团职政治理论教员的岗位上,转业回家乡新乡市。他为自己后半生选择的就业方式是自主择业。

  当年5月,王挺军以综合成绩第一名应聘成为新乡市红旗区向阳新村春夏社区居委会主任。向阳小区是新乡市改革开放后建成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居民小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加起来近2万人。

  小区内的道路及电力设施老化,一到下雨天,几幢楼前的低洼地积满雨水,居民和车辆难以行走,居民们颇有怨言。

  王挺军召开居民大会,动员和组织大家集资,上级部门又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终于修建了两条漂亮的水泥路,硬化和绿化了楼前楼后的空地。

  社区居民刘泽根夫妇双双下岗,刘泽根的爱人长年有病,卧床不起。他们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因交不起学杂费,刚进大学校门一个月,被退学回家。王挺军听说后,立即将自己准备购买家具的2000元钱拿出来,帮刘的儿子交齐了学费,使他重返校园。后来,王挺军又帮刘泽根在社区服务队找到一份工作,让刘泽根一家感激得不知该说啥才好。

  去年7月,王挺军所在的春夏社区居委会搬进了市政府新建的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楼,楼里为居民们设立了健身房、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和家政服务公司等,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

  该小区被评为“全国文化体育先进小区”、“全国优秀计生协会”,还被市里评为“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在希望的田野上

  --何洪钦的故事记者刘新萍文图

  不惑之年的何洪钦,1981年入伍,从班长到副营长,从军20年,荣立三等功4次;从营长到农场主,他只身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再创战绩。

  2002年转业后,何洪钦看准并选择了种植业,大胆决定创办农场。2003年,在获嘉县他一次性以25万元的价格买下了300亩农场10年经营权。建立起了以种植农作物为龙头、集畜牧养殖和经济作物为一体的农场。

  农场盐碱荒滩,杂草丛生。他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军队作风,顽强拼搏。没有机井,自己动手打,买来水泵,开挖排碱沟,平整土地;不懂技术,他虚心求教农艺师;没有机械人员,自己动手焊接……

  经过一年的努力,农场已初具规模。他种的小麦每亩由最初的150公斤增产至今年的300余公斤,产量翻了一番;麦秋两季净收20万元。他又先后投资3万余元,购进鸡苗、鸭苗、品种猪、树苗,鱼苗,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协同发展的生产模式。

  同时,他出资3000元为当地南马厂小学购买篮球架和乒乓球台,支持当地教育事业;无偿为周围农民秸秆还田提供秸秆;为当地五保户、困难户送去一片爱心。久而久之,他与村民的“军民关系”特别融洽。

  他立下宏伟志愿:3年内还完贷款,扩大生产与养殖规模,增加畜牧品种与数量,引进现代化的流水线,搞好粮食深加工,实现粮食、畜牧双丰收,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农场,同时造福一方百姓。

  孝心带进敬老院

  --史培西的故事 首席记者张志立文图

  本来可以享受国家计划分配的副团职军转干部史培西,自主择业应聘来到了一家私人敬老院,从办公室主任一直干到常务副院长。7月10日上午,在谈起为何自主择业来到敬老院时,史培西说,来敬老院工作是为了尽孝。

  史培西说,在他当兵期间,爷爷、奶奶和父亲先后去世,给他留下终身遗憾。2001年他转业到地方后,为了好好在年迈的母亲膝下尽孝,同时也能够把没有对爷爷、奶奶及父亲的孝心,补偿在老人们身上,史培西选择了工资最低的敬老院工作。

  史培西接任敬老院常务副院长,负责全院工作后,他把部队的管理引入敬老院工作中,对全院的40多名员工进行了严格的军训,并根据自己多年在部队的管理经验,结合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总结,起草制定了一整套用于规范员工行为的规章制度。

  今年70岁的陈文英老人,想起去年11月份他生病,史培西常给他端饭送水的情景,仍然充满着感激。这是史培西对老人们实行“人性化”服务的一个缩影。不仅如此,他还围绕老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成立了老人“管家会”、“文体委员会”等,丰富老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他的带领下,敬老院入住的老人也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200多人。敬老院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树为“中国国际老年休闲养生服务网络项目首批试点单位”。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计划时,史培西说,敬老院下步将筹建老年医院、养老护理职业学校,力争办成省内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养老机构。

  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