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向明事件——建国后山东最大的冤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10:23 宁夏日报

  向明何许人

  向明原名巨同璞,山东临朐县人,1909年出生。1929年夏参加共青团,同年8月转为共产党员。在敌人白色恐怖的艰难岁月里,他领导学生运动和组织工人罢工,同资本家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历任济南市委书记、山东省委组织部长。1933年,向明被捕入狱,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下,临危不惧、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出卖任何同志和组织
,没有泄露党的机密,并且多次参加和领导了狱中的绝食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革命气节。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向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当即奔赴陕甘宁边区,参加了抗日斗争。1938年向明曾任刘少奇的秘书,1939年上半年任河南省委副书记,当年下半年,随刘少奇到豫皖苏区,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二总队政委、豫皖苏区党委副书记、苏中四地区书记、军分区政委、苏北盐阜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新四军三师八旅政委。他转战江淮敌后,正确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放手发动和组织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党的组织,粉碎了日寇大规模的扫荡和分片“清乡”,出生入死,不畏艰难,为苏中、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扩大和巩固,做出显著成绩。

  解放战争时期,向明曾担任鲁中区党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华东野战军八纵队政委、胶东区党委书记、军分区政委,他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地方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带领部队英勇作战,粉碎了蒋介石向鲁中南解放区的多次进犯。向明在陈毅、粟裕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1947年的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等,后又参加了陇海路两侧的阻击战,消灭了敌人的大批有生力量。

  1950年到1954年向明先后任山东省政府副主席、省军区副政委、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第二书记、代理书记等职。他坚决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领导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组织农村互助合作,恢复生产,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山东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个根正苗红的革命者,又是如何被扣上反革命帽子的呢?“向明事件”的起因

  1953年6月14日至8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着重讨论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问题。毛主席此前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是:预算、增薪、县区乡财政统一,地方财政和大城市财政、税收、五年计划、军费等问题。

  会议进行时,参加会议的不少人出于对新税制的不理解和对本地区利益的保护,对新税制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会议主持人薄一波按毛主席的指示,在会议上就新税制中的不完善方面做出公开检讨。而高岗、饶漱石等人则抓住薄的检讨大做文章。

  早在1952年新税制刚开始试点时,向明便将新税制推行时遇到的困难,以书面形式向毛主席做过报告。向明反映的意见和所谈山东执行新税制的困难被中央认为是向高饶“提供了石头打中央”。

  1954年2月6日,中共中央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对高岗、饶漱石破坏党的团结的行为作了严肃的批评。并在2月中旬分别召开了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参加的关于高岗和饶漱石问题的两个座谈会,对证和揭发高岗、饶漱石搞阴谋活动的事实。

  向明参加了七届四中全会,但在揭批高饶的反党罪行时,被认为态度暧昧、发言空泛,没有如会议对他预期的那样揭出更为严重的问题。毛泽东在听取会议汇报时曾讲:“向明我支持他,他不支持我。”

  1954年3月21日至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决定将二人开除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高饶反党联盟事件作为建国后第一次党内斗争,以高岗和饶漱石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中共全国代表会一个月后,中央派华东局第二书记陈毅、中纪委副书记钱瑛到山东检查向明同高岗、饶漱石的关系以及向明在山东的工作表现情况,于是揭开了“向明事件”的序幕。“向明事件”的处理过程

  陈毅离京前曾向毛主席请示如何处理向明问题,毛泽东对山东问题看得很严重,对陈毅说:“我每次坐火车从济南路过时,都不敢下车呢!”但又说:当然“你到山东检查向明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要受我的影响。”

  陈毅对向明问题的处理一开始是比较慎重的,他提出了几种可能请大家分析考虑:一是向明基本上是个好同志,但有缺点毛病;二是向明基本上不好,但还有许多优点;三是向明闹独立王国,参加高饶反党联盟。分局委员们均表示向明基本上是个好同志,但有问题,特别是进城后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

  陈毅还要求他带来的助手们在山东工作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调阅了山东分局的大量文件,并找了许多有关的同志谈话,调查了解情况,比较系统地检查了向明主持山东分局时期的工作。在深入检查的基础上,召开分局扩大会议,集中力量搞清向明问题。

  陈毅等人6月下旬回北京向中央汇报,7月中旬回上海路过济南时,无奈地对山东分局副书记们打招呼说:中央认为向明问题很严重,参加了高饶反党联盟,分局书记不能再干了。你们和他一起工作,也要受点轻微处分,不然向明也不会服气。我先回上海,然后再来解决山东的问题。

  由于中央定了调子,8月初,陈毅按中央指示召开了中共山东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解决向明的问题。会议最后做出决议,认定向明参加了“高饶反党联盟”,在山东大搞独立王国,在农村执行了富农路线,在城市执行了资产阶级路线,对上顶抗,对下压制民主,打击报复,排斥异己,老虎屁股摸不得。并因此而对向明及山东分局的若干负责人进行了严肃的组织处理。

  1954年8月13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一次代表会议决议》中明确地说:“党代表会议认为向明同志的错误是异常严重的,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反党纲领,积极参加了高岗、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实际上已成为资产阶级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为了严正党的纪律,特建议中央和华东局给予严格的处分,考虑他的党籍问题。”

  《决议》还建议对分局副书记赖可可、分局委员兼秘书长张辑五等人给予了不同处分。对前已调离山东的郭石、苏继光、柳运光等“在山东工作期间所犯的若干严重性的错误”,《决议》“请中央转告其所属党委,责成他们检讨自己的错误。”

  至此,除远在北京“养病”的山东分局书记康生外,以向明为代理书记的山东分局几乎全军覆没,中央批准撤销山东分局,成立中共山东省委。“向明事件”的株连

  在山东省第一次党代会将要结束时,陈毅在总结发言时讲了对向明问题的处理到此为止,不要再株连更多的同志了。但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山东省委却没有接受陈毅的意见。

  在这场斗争中,“青岛市委继续揭发向明、王少庸、吴若岩等人在青岛工作期间结成反党宗派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党宗派活动,以及包庇、放纵反革命分子等行为。”对向明、王少庸、吴若岩、华岗进行了隔离反省(向明、葛申分别由河北省委和中央公安部进行审查);逮捕了曲及先、王绍洛。

  向明在解放初期主持青岛军管会工作时,曾经按照党的政策释放过一批被俘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这些人别有用心地说向明是“里通外国”,下令逮捕了一些与此有关的干部。此后又制造了多起重大冤假错案。

  在这些错案中,前后无辜株连了100余人,其中许多人受到错误处分,有些人被关押入狱,个别人被刑讯逼供折磨致死,使党在政治上受到了很大损失。

  1955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向中央写出报告,认定“以向明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提议开除向明的党籍,10月10日,中央批复同意开除向明的党籍。

  就这样,从1954年4月至1959年2月,从中央认定“向明参加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到肃清“以向明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肃清向明影响”、挖掘“漏网的向明残余”,山东处理省一级的领导干部十数人,省直各级机关部门负责人近百人,全省范围内的各级领导干部上千人。

  向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折磨,致死。“向明事件”的疑点

  在回顾“向明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受“向明事件”牵连和影响的干部以及了解和研究那段历史的人都会提出一个最大的疑点,即:饶漱石是华东局书记,揭批饶漱石的死党也应该华东局和上海是重点,向明在千里之外的山东,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揪住不放,难道真有足够的证明材料吗?根本不是。华东局常驻上海,上海无问题,华东其他省区均无问题,唯独山东出了问题,岂不怪哉。

  而且,50年过去了,在这漫长岁月里,山东省委的领导已经换过多次,却一直未发现向明图谋不轨的材料。历史证明,毛泽东对当时山东问题的性质看错了,而根据毛泽东对山东问题的判断和指示把向明定为高饶联盟的成员也是错了。

  至于说向明在主持山东分局工作时犯有大搞独立王国、在农村搞富农路线、在城市搞资本主义等严重政治错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在建国初期,如果不稳定中产阶级,积极发展生产,迅速恢复和医治战争创伤,提高群众生活,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是很难建立和巩固的。应当承认,向明在主持山东分局工作期间是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的。

  忠奸之分,正邪之别,历史最终还是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摘自《炎黄春秋》)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