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县领导为高考成绩滑坡道歉所包含的道义与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15:45 北京青年报

  因为今年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以及由此暴露的教育问题,山西省榆社县委常委会于7月1日通过电视向全县人民道歉。在我们的记忆里,这样的道歉似乎还是第一次。

  用怀疑的眼光来看,为高考成绩滑坡道歉多少有点政治作秀的嫌疑,毕竟县级中学的高考成绩带有偶然性,一年高考失利并不意味着教育事业的失败,此外,高考成绩和教育质量往往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承有内在联系,升学率很难由官员的主观愿望
来决定,县领导把高考失利的账算在自己的头上,并为此表示出自责之意,让旁观者看来不那么发自内心。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对于榆社这个省级贫困县的老百姓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比全家的衣食住行重要得多,一个孩子能否考上大学,不仅决定着孩子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到家庭的荣辱与进退,如果当地的教育连年滑坡,就意味着许多家庭的重头支出没有收到效益,对此,当地政府的领导们当然应该感到关切,当然应该担负起道义和责任,要是他们对群众的头等大事漠不关心,倒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把“利为民所谋”落到了实处。

  此外,榆社县领导的集体道歉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据报载,该县至今仍有71所“单师校”(全校只有一个老师)和129个复式班,这暴露出当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也就是说,当地高考成绩滑坡的确是教育落后的体现,与政府失职有关,从这个角度看,榆社的领导理应向人民道歉。知耻而后勇,道歉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当地群众的希望所寄。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跳出榆社来看,山西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个“总量瓶颈”,设想榆社通过几年的努力,真的大幅度提高了升学率,那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从山西其他县市的嘴里抢到了一杯羹,别的地方又有很多孩子不能升入大学、升学率相应降低,那么,是不是又轮到其他地区的领导来道歉了呢?尴尬也正在此处,县领导为基础教育的落后而道歉是理所当然,但为高考失利道歉就是一种“僭越”,因为高考升学率虽然也取决于当地的教育质量,但主要由高等教育的总量以及招生指标的分配所决定。打个比方说,海南的高考分数线比湖南、湖北等地低很多,海南的领导就不用道歉,因为国家通过照顾和“倾斜”,已经为海南留出了符合情理的招生指标,当地升学率与教育发展水平得以“脱钩”了。

  教育领域的怪现象莫不与“总量瓶颈”有关。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公报,我国2003年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从这个数字来看,高等教育的“盘子”还比较小,供给不足导致了多年来“一考定终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怀激烈与惊心动魄,形成了僵化的应试教育格局,及至义务教育也沦为高考的“预备役”。而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国家采取了计划型、行政色彩浓厚、科学依据不足的分配方式,也就是按照各地的教育水平“分人头”,由此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公平———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得到了照顾,而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则不得不努力变成更优秀的“考试机器”。在长期的博弈中,教育发达地区的群众还发明了“高考移民”的招数,这一行为的实质,就是在失衡的制度框架中抢夺教育资源,从而寻找失去的公平。榆社县领导的集体道歉,侧面反映出我国教育领域的职责混乱,理顺复杂纠结的各种关系已经迫在眉睫。县级政府应把基础教育作为工作的着重点,尤其要以“两基”攻坚为主要目标,而中央政府应该为教育总量的持续增长负责,尤其应该打开思路、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国家应该逐步改变“分人头”的做法,代之以向西部欠发达地区投入资金、输送人才,最终实现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

  榆社县要用6年的时间实现“教育大翻身”,这样的承诺令人振奋。6年之后,榆社只要再没有“单师校”和复式班,再没有失学生和青年文盲,当地领导就可以面无愧色。至于高考升学率的问题,还是让教育部的领导去操心好了。

  作者:蔡方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