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被误读的新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04:4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
曹林 这两天的新闻中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要数“港大拒收高考状元”这条消息了。香港大学自行在内地收取本科生,学校并不单纯以内地生高考分数作为收生指针,面试表现亦属关键,最后录取了250人,11名各省市最高成绩的状元因面试成绩未如理想,被拒之门外。
据此消息,舆论立即抒发出素质教育的反思,以港大之“拒收”反思内地的“状元崇拜”;更有人顾影自怜地发出“内地高校谁有勇气拒录状元”的质问,把港大之举捧到天上。 确实,应试教育之弊人所共知,对舆论这种“爱之愈深责之弥切”的自省情怀也令人尊重———可是反省之前至少要看清素材:港大实质是一个被误读的素质典型。 看看港大所谓的“素质标准”是什么?报道介绍:港大在高考成绩中最重视的就是学生的英语成绩,在对考生面试时,英语的口语也是考察的内容之一。所以,要想入读港大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和较高的英语成绩便成为不可或缺、最关键的敲门砖———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港大眼中,所谓的“综合素质”,其实就是“英文水平”和“高考英语成绩”。 我想问的是,以面试即时的“英文水平”和高考“英语成绩”为核心评判价值,这算哪门子的“综合素质”?惟“英文水平”降人才,这又算哪门子的“素质教育”?其他素质再高而英语不佳就不能进港大,如此有多少素质含量?五十步笑百步,“英语水平压倒一切”的标准与内地的“分数决定一切”又有多大区别? 德国洪堡大学每年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宣称“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那才是货真价实的“素质导向”;哈佛大学对165个SAT满分的“高考状元”说“不”,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那才是真材实料的“推崇素质”。 针对香港中文大学“将必修课程取消以中文教学改用英文教授”的措施,曾有香港市民投书媒体,认为“该尊重的只有自己国家的语言,不该在语言上退回殖民时代”———回味这封港民来信,可以清晰地看到:港大“以英文水平拒收内地高考状元”之举,哪是什么“以素质为导向”。 误读中推崇一种与素质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为,糊涂啊,糊涂!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