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报独家专访“中国南极第一人” 南极环保郑州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0:28 东方今报

  记者 高伟娟/文 刘栋杰/图

  今报讯你梦想中的南极是什么样子?中国南极第一人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南极“缘”?昨日,中国南极第一人董兆乾率领“雪龙号”船员首次抵达郑州,为本报和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为了极地的冰清玉洁》演讲进行前期准备。在董教授午饭间隙,记者有幸揭开了极地的冰山一角。

  记者(以下简称“记”):1980年1月12日上午11时,尚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的您和中国科学院的张青松抵达南极,成为中国登上南极的第一名科学家。那一刻,为您的生命带来哪些重大改变。

  董兆乾(以下简称“董”):我下飞机后,放眼望去,阳光照耀下的冰原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洁净。我转着圈在冰雪里跑来跑去,拿着相机、摄像机拍来拍去,这些镜头后来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南极的纪录片《初探南极》的主要素材。这次南极之旅成就了我的后半生,为南极奉献全部精力,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和荣誉所在。

  记:1984年12月26日,中国南极考察队到达南极乔治王岛附近,决定将中国首个南极科研考察站长城站建在那里,听说与旁边有个淡水湖有关?南极缺水吗?

  董:南极不缺水,但要把冰和雪化成水要花很大的能源。那个淡水湖就在站址西边,当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西湖”。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站里都可以洗热水淋浴,而其他国家的南极站规定,每人洗澡时间不许超过15分钟。

  记:在之后仅42天时间里,经过591名考察队员的奋斗,长城站以惊人的速度建成,听说那时您还得了一个外号?

  董:那时候白天晚上都在卸货,队员一天能够睡三四个小时就不错了。卸货的时候叫不醒队员,我只好去扯他们的耳朵,所以他们给我起个外号叫“周扒皮”。

  记:建站期间队员们的起居怎么办?

  董:考察队登陆后,搭建了一个小棚子,供大家大小便时用。刷牙、洗脸、洗餐具,在小水坑里化雪水。西湖的水舍不得用,那是大家的饮用水。

  帐篷完全密封不透气,外边晚上都是零下一二十摄氏度,里面需要点煤油炉取暖器,有时候早晨风大,帐篷门稍微刮开一个缝,一觉睡醒整个都成了雪人。

  记:您这次在郑州演讲的主题是“为了极地的冰清玉洁”,郑州和地球上唯一的净土——南极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董:近年,科学家抽取南极动物血液化验,发现血液样本中含有大量DDT分子(杀虫剂)。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郑州排放的污水,也有可能影响到南极的环境。作为现代都市人,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像安利倡导的环保消费,我们都要环保地生活。05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