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名校中招分数线"大乱"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3:07 光明网

  引人注目的今年南京市中招第一批次招生学校分数线近日终于与广大学生家长见面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知名高中分数线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一中、中华中学这四所学校形成的传统第一方阵遇到强有力的挑战,南师附中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与兄弟名校共进退,而是出人意料地以592分(比去年仅低2分)拉开了与金中、一中的间距,而后者则双双大“滑坡”。另一引人注目的是,此前因为独特的学习模式被热炒的南京十三中的投档线异军突起,比去年高出了1分达到565分,凭借这一变化,南京十三
中一举超过中华中学,跻身第一方阵。面对这一变化,不少人士在感到惊喜之余,又对今年的考后估分填志愿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是造成分数线“天下大乱”的祸根,那么事情是这样简单吗?

  “针对今年考后估分填志愿这一中招新动向,有的学校准备充分,手段灵活,而不少传统名校则应对不足,观念僵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极分化”,昨天,一位资深的教育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道。

  今年南京中招第一批次招生学校共37所,从南京市录取工作会上的权威信息看,除了南京外国语学校计算方法特别,以文化成绩和英语加试成绩之和划线之外,剩下的36所学校正好是“冰火两重天”,有18所学校的预测投档线高于第一批投档线,在500分以上,剩下18所学校的一志愿投档分数线均为500分,尚需招收后续志愿考生。

  记者将去年南京中招的第一批学校的分数线与今年的分数线进行了对比,发现学校生源位次变化不小,在传统名校中,南师附中继续一枝独秀,并且分数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一些名校分校出现了生源滑坡,个别老牌名校更是沦落到吃二志愿的地步。今年的生源最大赢家非十三中莫属,该校一举摆脱传统的第二方阵,跻身第一方阵,甚至将一些老牌名校压得喘不过气来。

  与其他大多数学校的投档线都有所降低相比,十三中今年的分数线不降反升。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该校实行的被称为“县中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被媒体热炒带来的效应。继本报去年率先以《谣言的叩问,“县中模式”大举“入侵”引发激辩》为题报道十三中“县中模式”之后,南京晨报等媒体又随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系列追踪。不少家长考生承认,报考该校就是冲着媒体报道的该校的管理模式来的。一些为孩子填报了十三中的家长表示,因为觉得小孩还是在严格管理的学校上学,多花点心思在学科学习上,将来才有希望考上好的大学,所以填报了十三中。持相同想法的家长一多,志愿难免撞车,导致十三中的分数线水涨船高。记者获悉,在中考结束和高考分数公布以后,到十三中咨询的家长比往年要多很多。

  对于的今年生源变化,一些校长认为,除了个别学校外,多数学校是在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上“吃亏”的,尤其是中等学校。他们表示,考后填志愿的方法容易让优质生源过于集中,不利于其他大多数学校的发展,同时也容易造成高分扎堆的现象。这当然主要针对南师附中投档线微降这一事实。然而,对这种舆论,有家长持不同看法。一位原先估分在590分左右的考生家长林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由于有10分的竞赛加分,以她女儿的成绩可以上任何一所名校。但她发现,各名校对生源宣传政策工作的力度不一,南师附中的老师最为热心,前后打了4个电话到家里做政策宣传和说服工作,甚至到了志愿已经填定,考分公布以后,该校招办有关人员还打来电话关心孩子的成绩。这种作风让这位家长心悦诚服:南师附中的主动出击是其他名校所不能及的,所以附中高分投档一点也不奇怪。而有的名校则是“老爷作风”,坐等着考生上门咨询,而且优招政策照搬过去,一点也不灵活。这种冷热对比,形成的生源鼓动效果可想而知。有的考生由于吃透了具体学校的升学政策,干脆就只报考了一所学校。不仅如此,还有的学校利用本身的初中资源,十分注意挽留优秀生源。以十三中为例,该校的初中分校就向学校输入了100多名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由此可见,对于今年的中招学校分数线,我们应该理性地去分析对待,不能将生源差异一味地怪罪于新的志愿填报方式。有关学校应该看到,在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下,考生可以在一个信息更加准确的情况下选报自己心仪的学校。而每个学校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各校应该用更主动的方式将学校的招生政策“透明化”,加大宣传力度。过硬的教学质量带来的社会声誉、灵活的招生宣传政策和“市场化”应对措施将是生源大战中百试不爽的制胜秘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