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东人的汉语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5:19 新周刊

  一万考生文言文翻译拿零分

  文/邱晨 图—何政东/新周刊

  2005年夏季,广东由于其3+X的特殊考试设置,共产生高考状元12名,成了状元大省。然而在6月27日省考试中心召开的考试情况点评会上,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
学院教授柯汉琳揭露了光环背后让全体广东人尴尬的实情——1万考生文言文翻译拿零分,10万考生造句题上吃鸭蛋,总分和作文平均分下降。原因也许在于广东省部分地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他强烈呼吁:广东省考生语文水平亟待提高。

  学生太差还是试题太差?

  “不仅是阅读,现实生活经验的匮乏也是导致语文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7月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办公室,柯教授列举了考生在作文中投机取巧的典型手段——背题套文。充斥书店和网络的“高考作文宝典”也许是7年未改命题方式的话题作文难以回避的弊端。被媒体争相转载的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和风靡一时的“青春写作”,看似给了青少年创作的范本,却在写作形式和创作思维上带来极坏的误导。“今年没有任何一个用文言文写作的考生得了作文满分。”柯教授不赞成在形式上取巧,《赤兔之死》的神话陨落。

  刚从广州市黄埔区普通高中毕业、今年19岁的考生小周却对此不以为然。她爱阅读,但不爱书本爱杂志网络;她爱写作,不受老师褒奖的作文却能在网络上得到簇拥。“800字的文章,没法展开写什么东西,新鲜的形式又被当成哗众取宠,新颖的语言被当成病句扣分,为了不写一个错别字又要提心吊胆……”总分稳上第一志愿的小周只求作文不跑题,丝毫不在乎自己的文章能否取悦评卷老师。

  2005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能否真实反映学生文学素养和真实水平?柯教授强调教学和命题的调整重心不能向学生倾斜。日益数字化的生活经验,会让本来就缺乏现实生活体验的他们在文化观定型的重要年龄阶段与中国汉语文化彻底脱节。在高考语文里的一道请柬写作题中,“收到请回复”这样的短信用语、“;-)”这样的QQ符号表情比比皆是。用“犬子”自称的错误,已经可以划分到“常规性错误”一类。柯教授认为,相对于以日常运用为目的的“言语”的日新月异,人类的“语言系统”必须保持相对的保守和稳定,才能保护文化与经典的传承。

  粤语误导?

  粤语,恰恰就是制约广东考生提高语文水平的要素之一。作为方言的粤语已然在大华语圈和国际社会有了自己的“国际”身份——“Cantonese”。有国外语言专家和海外粤语Fans“企图”以音调和文字使用上的巨大裂口为由,将粤语从汉语体系中独立出来。“粤语不是方言!粤语是广东的汉语”之类的帖子,点击率总是一路飙升。

  柯教授指出,尽管粤语比官话汉语本身继承了更多古汉语成分,但依然无法与当代主流文化直接对话。广东考生在电视媒体和阅读材料上的选择,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接纳能力。2005年的考生作文试卷里尽是“我是卧底!”这样的港台文化要素。当考生从来不在脑海里或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去念“林则徐”时,在紧张的考场上顺着粤语发音写下“林侧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尽管高考语文答卷已或明或暗地指出了广东文化的倾斜方向,但这种倾斜会不会又是一场文化的劫难?也许Cantonese有自己的一套“语文”,但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上的汉语常识性问题,Cantonese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玩玩就算。曾培养出遍及全国的优秀语文老师和校长的柯教授最后说道:“语文教学传授的知识必须超越语文甚至中文本身,要让语文和语文考试,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