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高层研讨会专题 > 正文

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20:02 经济日报农村版
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图)

汪光焘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汪光焘(建设部部长):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
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农村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差距持续扩大,农民比重大,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难。不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将不利于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活力难以增强,农村落后和社会分化有可能加剧,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国家稳定成本有加大的风险。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将农村资源集中用于工业与城市,对增强综合国力是必要的。但城乡二元制度不利于农村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2004年全国GDP达到13.65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63万亿元,具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我们要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思维模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理念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探索适应新阶段发展要求的、推动村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深入了解农民,促进理念转变。要深化和细化“三下乡、五服务”要求,在把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业务和技术常识普及到农村、普及到农民的同时,了解当地农村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宗教特点、生产方式和农民需要,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村镇建设只有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反映农民需求,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原来单纯抓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综合协调、有机整合,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引导扶植,共同推动。

  二、适应新形势要求,研究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

  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要求研究城市问题。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4,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总收入为5278亿元,其中3274亿元被带回农村,相当于当年村镇建设总投资的85%。农民进城务工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方面。农民带走工资是增收主来源,也是村镇建设资金重要来源。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相当于城市劳力一半的进城务工农民,城市正常运行和工业经济、社会服务已离不开农民,城市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要给予进城农民平等权利,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改善农民工务工条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镇化的要求。

  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农民历来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主体,乡镇企业、小城镇、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民利用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民工潮”、“民工荒”也是农民运用市场机制的结果。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得益于广大进城务工农民的支撑。农村住宅从来都是由农民自建自用自主,改革开放后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源于农民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认真研究农民的市场意识与市场判断能力,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先进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要符合市场规律,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充分发挥自主建设家园的潜力。

  农村建设要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村镇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凡是能用或经改造后能用的,不要盲目拆迁,更不能大拆大建。科学指导农民建房,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建房方案,引导农民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房屋质量安全和改善住房功能上,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妥善处理城市扩展引起的拆迁补偿、征地补偿等问题,防止城市盲目扩张,防止城市垃圾、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扩散。

  积极探讨村镇建设的县乡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农村税费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县乡机构改革的要求,明确县级政府村镇建设管理职责,创新村镇建设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村镇管理指导力量,本着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分离的要求,探讨政府加强规划引导,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农民依据规划自建住房,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中出工出力,突出改善居住环境的新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新体制。

  三、采取切实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认真改善城市就业环境,提高农民收入。2004年全国有1.18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举家进城的有2470万人,为他们提供适当住房、子女教育等条件是紧迫的任务。要探索进城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范围。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注重农村规划建设。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从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高度,从规划上将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考虑,节约用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城市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农民对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统筹促进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规划建设和协调发展。注重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制定小城镇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

  加大村镇外部基础设施和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城乡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至2003年,村镇人均公用设施投资分别为36元、42元、68元和67元,而同期城市则分别为487元、658元、887元和1320元,差距一直在1∶13以上。配套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靠农民力量难以办到,需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将中央和地方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支持,向各地区重点镇和规划发展的村庄集中,发挥投资效益。

  推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带动农村环境建设。以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正在深入开展。要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将完善小城镇和村庄基础设施纳入目标,总结已有经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小城镇和村庄,引导城市骨干市政公用企业引领村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管理。

  相关专题: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高层研讨会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