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重新深思城市发展劳动力转移城镇化问题(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20:21 经济日报农村版 | |||||||||
![]() ![]() 李铁 李铁(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需重新深思城市发展、劳动力转移、城镇化问题 当前在农村地区确实存在两难选择,在长期政策和近期决策上有一些矛盾问题。比如说农村发展要根本解决劳动力转移,要进入各类城市,但是在短期政策上,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问题和土地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在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上,现在理论界普遍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要解决农民的定居,还是解决流动的就业?研究发现,这里涉及当前中央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还是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村的根本利益问题。如果说只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长期地保持这个流动的现状; 如果是以就业为目标,那如何适应农村低素质的劳动力,现行的产业政策确实有非常大的限制,不太适合农民就业。城市化在理论上分歧特别大,要不要在未来几十年内从根本上实行城镇化政策?实施这个政策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到底要把这些农民放在什么地方?城镇化政策和小城镇发展政策,到底是符合中央的利益还是符合地方的利益,是符合某一个小城镇的发展目标还是符合中央政府的发展目标?这些都是研究三农问题、城镇发展问题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最近,涉及劳动力转移的时候也有一些新的观点,比如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最近的调查表明,“民工荒”的问题确实可能危及到中国未来发展。因为原来所设想的民工,就是剩余劳动力,是把所有能出来的劳动力年龄在18到55岁都包括在内,但实际上流动劳动力最主要的群体是在18岁到35岁之间,这部分劳动力只占整个剩余劳动力人数的三分之一,再除去婚育年龄妇女,恐怕这个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微观调查也证实了这个判断。 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思路。一个是把现有的劳动力流动状态维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还有一种思路是把现有的劳动力直接在城市定居,但涉及诸多问题,比如就业和定居的土地怎么解决。如果把所有的农民工放在大城市,比如北京,400万人进入这个大城市,是否意味着增加400万人的贫困区,加上家属的话,大概是1千万人,北京能不能承载?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就业风险由谁负责? 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还涉及城市给这些劳动力提供什么样的就业条件。20世纪80年代小城镇的兴起是基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城乡户籍制度分割,农民用公共剩余和公共积累在自己家园建小城市。在21世纪,在我们环保观念、安全观念都完全更新的情况下,能不能允许中西部地区继续进行复制,能不能付出那样的环境成本和技术成本,以及安全成本和能耗成本?因此,研究城市发展、劳动力转移、城镇化问题,仍有很多值得重新深思的地方。 相关专题: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高层研讨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