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温烤出“政治经济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6:57 成都日报

  7月中旬?熏降雨给京沪等城市带来了丝丝凉意?熏但却无法阻止高温的脚步。从6月中下旬开始,高温就袭向整个中国,比往年提前了将近一个月。上海、天津、山东、山西、重庆、湖北、宁夏、海南等地不断传来同期气温创历史新高的消息,让人分不清究竟哪里还不算火炉。中央气象台副台长姚学祥说,持续的历史罕见高温已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高温已经成为一场灾害。

  A经济影响

  遍布全国的高温,正在对国民经济产生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损失

  “上海其实并不缺电?熏电力压力主要来自于高峰时期的电力负荷。”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办公室某官员这样告诉记者。据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估算,今夏40%的用电负荷来自于居民空调用电,高温笼罩下,空调成为上海最大的“电老虎”。

  除了用电,缺水的矛盾在高温下同样严峻。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中国共有660座城市,其中2/3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2000亿人民币。相比于城市,高温对于农业经济更是致命的打击。

  国家气候中心教授丁一汇指出,气候变化甚至会给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带来不利影响。

  能源短缺

  高温下的电力吃紧,煤矿资源耗费随之加大。但伴随着重点产煤省加大煤矿安全整顿力度,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煤矿被关闭或者停产整顿,电煤产量受到很大影响。

  丁一汇说,全球变暖后,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大,水资源系统不稳定性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加剧。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京津沪在高温下承受的考验更加严峻。新华社对京津沪三大城市能源调查显示,北京90%以上的一次能源需要外埠供给。上海除了土地、水资源短缺外,能源、矿产资源等更是稀缺,其中一次能源几乎100%靠区外调入。

  B政治考验

  随着高温纪录不断地被刷新,持续的高温天气,“烤”验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也考验着各级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考验着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公关”能力。

  专家呼吁立法

  北京气象学会高工陆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国外都有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具体标准,但中国还没有,特别是对于民工等弱势群体。有评论说,法律的确没有规定多高温度建筑工地应该停工,但该不该让工人在如此高温下干十几个小时,这道理还需要法律告诉你吗?这个法律是指1960年7月1日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制定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这一“暂行条例”一“暂行”就是45年。

  王向前表示,鉴于1960年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已明显滞后。可以由国务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依据制定一部适用于所有劳动者的防暑降温行政法规,或者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人事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为依据,制定一部新的防暑降温行政规章,全面地规定在防暑降温方面政府的法定职责、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的法定权利以及违反防暑降温规范的法律责任。

  需要政府表率

  由于高温天气作业易发生意外?熏目前一些城市已纷纷采取措施?熏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安全。国务院已规定,公务员没有重大活动,上班不准西装领带,因为西装领带势必使空调要低2℃。无疑,国务院的举措对于各地公共政策的执行者是一个率先垂范。

  陆晨透露,“今年是北京第一年发布高温预警信号,而且北京也正在制定有关的预警方案,与现在的预警信号不同的是,作为政府行为的预警方案是有强制性的,不会再发生建筑工人在高温下被强制施工的状况。”

  考验公共政策

  谁为高温买单?在一个个人消耗资源失衡的社会,公共政策如何体现出较为公平的取向?在特殊天气下,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应该向谁倾斜?是保证生产用电用水重要,还是保证生活用电用水重要?是城市景观形象重要,还是市民基本生活重要?是占用公共资源享受体制内的降温补贴和措施还是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每一个公民的健康权?

  “公共政策应该照顾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劳动者。体现平衡的原则。关键是政府必须有支撑公共政策的公共财政的保障,而不是制订一个公共政策再往下面摊派成本。财政不解决,政策就不能落实。”王宝明说。

  有评论认为,一个人本政府就是拿公共资源真正为公众谋福利的政府——当这样的决策理念成为价值取向时,高温下的某些“牺牲”就不是应急,而是一项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常态。据瞭望东方周刊(来源:成都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