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活时评:“民意”为何遭遇“民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7:40 新桂网

  新桂网据《中国青年报》7月18日报道,2004年8月,湖北省老河口市市直机关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对各部门的领导开展了民主测评,结果有9人被免职或降职。此举招致广泛质疑:因为在测评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担心遭到打击报复,几乎没人愿意反映真实情况;多数大单位只有中层以上干部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才能参加测评,很难代表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的意见。

  这两点质疑将“民意”被扭曲的现实反映了出来。在选拔任用干部程序上,“民意”历来是必选项,参加过测评与被测评的人应当心知肚明,这两点并非什么“新事物”。怕今天说真话明天遭报复,让少数人代表“民意”,这应当算得上是干部测评过程中的“公开的秘密”。它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在强化“民意”的今天显得格外刺眼,已经成为民主测评的障碍,从这个层面讲又是“新问题”。

  民意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同日《中国青年报》上,以“各地纷纷创新干部任免机制”为题的报道向我们展示了背景,吉林白城市“民意否决”44名干部、湖北推广“公推公选”、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开展了一次“民评官”活动。显然,民意是创新的动力和关键因素。既然如此,如果民意完全是虚假的,那么整个任免机制的内核就被掏空了,干部任免的新机制就成为纯粹的形式主义,又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了。这显然不是人们希望的结果。

  透过两点质疑可以看出,一是针对测评本身,即哪些人能够代表民意;二是针对测评之后,即反映真实民意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两点显示:民意保障的机制与流程在左右着民主测评的质量,测评机制不科学,测评就形同虚设;真实表达而担心报复,就破坏了民意畅通的基石。因此,民主测评的难度不在测评本身,而在测评之外,就不难理解了。

  将民意遭遇“民疑”放到更大的框架上考察,并非否定民主测评本身,而是说明它需要改进。这是很复杂的大工程,但并非没有突破口。既然在民主测评中出现问题,就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寻求更多公民测评的同时,对那些“挑刺者”不妨跟踪调查,看他们是不是果真遭遇报复,不妨采取“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逐步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民意保障机制。(闵镜品)

  作者:闵镜品

  (来源:新桂网-当代生活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