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排名自主招生或可破解李洋式难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9:19 南方都市报 | |||||||||
社论 备受关注的海南理科状元李洋选择了复读,不料却将面临这样的尴尬:如在海南,明年高考他仍是移民身份并且仍然无法报考省外重点大学;如回湖北,他则成为“湖北高考移民”,实际上失去了移民的意义。
李洋肯定动了海南考生的奶酪,如果我们假设清华在海南只招收一名考生,李洋的到来,就是将奶酪席卷而光,即使清华在海南招收有数十名之多,冥冥之中,也有某位考生的命运,因李洋的到来而改变。可见,只要僧多粥少,李洋们的所得就是本地考生的所失,反过来也一样,如果我们将全中国看作一个单一的整体,高考本质上就是一个在众多人当中分配有限资源的游戏,这一游戏不遵循价高者得的市场原则,而是分高者得。而现在的问题在于,虽然号称是全国高考,但却以省为界,杜绝了跨省间的资源分配,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变成了两次分配。首先,是各省之间经过权力博弈,争取属于自己的资源盘子,然后才是各省之内,根据分高者得的标准进行分配。于是,省际之间,相同分数的价值会因省而别,所谓的全国性高考就此成为一个虚假的神话。目前的情况是,北京上海已经自行其是,而按照目前这个态势,随着各种非议的增多,大概会有越来越多的省份追随北京上海自行出题考试,到最后,全国性高考由名存实亡到寿终正寝,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一个曾经被普遍认为公平合理的制度,最终成为一个不受人待见的东西,这里面有如下基本的原因:首先,权力博弈所争取来的资源盘子,应该根据现实的变化而修正,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并无公开公正公平的游戏规则以调整各省间的利益分配,而更多地遵循所谓的潜规则。于是,北京和上海就可以占据过多的资源,这样的不平等,不能不让人失去对该制度的信心。 其次,这一制度违背了分高者得这一更为普遍化的原则。人们从直观感受上,很难接受同样的分数却得不到同样待遇的事实,违背了普遍适用的人性化要求,不能不让人们对其权威性和公正性表示怀疑。 最后,复杂多变、利益分化的现代社会,其运行所必须的并非及时而具体的管制,而是普遍适用的抽象原则,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形成人际之间的行为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发的社会秩序。在这个意义上,现行高考制度在设计之初,考虑了过多的具体目标,而忽略了普遍适用的抽象原则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考虑的具体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必然会发生变化,该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也就随之凸显。在这个意义上,只要高考制度不恢复到所有考生在考分面前一律平等的基础上来,围绕这一制度的争议就永远不会停歇.。 从技术上来讲,改革之初,交通通讯尚不发达,集中全国考生资料实行大排名在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加上各高校刚从“文革”中恢复过来,无论是制度准备还是人力物力,都还不具备完全自主招生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现行的招生制度或许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但在如今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充分的数字化手段和网络通讯技术,足以实现全国统一的考分排序;同时,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高校自主性日益增强,实行一种在全国统一考分基础上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难度。 实现全国大排名基础上的高校自主招生,还可以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高考成绩是有效期只有不到一个月的票证,其功能是在各省内分配该年该省所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而一旦实现了全国大排名,高考成绩就可以转变成为期限超过一年的最低入学资格证明,各高校可以以考生的成绩为基础,加以适当的面试考核,再吸收其入学。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考生和学校之间的盲目选择,又能够引入素质教育的,对提高高等教育水准大有帮助。 高考制度涉及到千百万考生的命运,所有考生在考分面前一律平等,不仅是教育权利平等的体现,也是制度运行顺畅的必须。现行的高考制度有违教育权利平等的要求,也有违普遍适用的要求,从而在其具体运行中势必不断制造非议,因而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在全国大排名基础上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可能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