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用品牌撑起工业"脊梁" 市党政代表考察学习侧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2:12 龙虎网

  【龙虎网讯】青岛工业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品牌经济!南京市党政代表团11日在青岛考察学习期间的见闻再次证实:大品牌大企业撑起了青岛工业的“脊梁”。

  演绎品牌成长传奇的城市

  青岛,演绎了一个个品牌成长的传奇。

  海尔,20年前还是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20年间,它以年均68%的速度增长,2004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是1984年创业时的近3万倍。而“海尔”,已经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同时跻身“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行列。

  双星,一家生产普通胶底鞋的国有老厂,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鞋业、轮胎行业的知名品牌,在全国和国外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去年销售超过68亿元。

  海信,在信息、家电业辟出了自己的另一片领地。7月初,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在海信诞生,终结了中国年产7300万台彩电全部内嵌进口芯片的历史。

  2004年,青岛的全国驰名商标,除了“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即发”这“六朵金花”外,又新增四个,总数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这一年,青岛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产品累计达到31个。人们如此评价青岛:“这是一个随时随处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

  传奇的背后,政府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青岛市经贸委副主任宋继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政府的作为概括成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根据当时情况,采取企业愿意接受的帮扶措施。”上世纪80年代,在名牌企业身上用足了技改、税收等扶持政策;90年代初,政府突破体制障碍,将当地一批企业划给海尔等企业,扶持其做大;90年代中后期,鼓励企业走出去重组兼并,做成大企业集团;中国加入WTO以后,引导企业出国建厂,与国际大集团合作……在此过程中,青岛市对名牌企业的企业家,一直是放手使用,呵护有加,但又从制度上监督到位。这些措施,正是青岛品牌成长的催化剂。

  大品牌背后的产业集群

  大品牌造就了大企业,造就了支撑青岛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产业集群。海尔目前在全球建立的10个工业园,有5个在青岛本地,目前海尔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累计吸引供应商74家,其中海外知名企业33家,国内龙头企业24家。青岛形成了一个集研发、制造、采购、物流等于一体,辐射力巨大的产业平台。

  依托海尔、海信、澳柯玛3大品牌,青岛塑造了自己的品牌产业——电子家电业。仅仅在代表团此行参观的黄岛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就聚集了海尔工业园、海尔新兴产业工业园、海信信息产业园、澳柯玛工业园等几大园区,一条条家电产业链已然成型。

  青岛轻纺行业有个驰名商标“即发”,这个企业在全国针织行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正是其世界级的制造能力,吸引了伊藤忠、东棉、丸红、三菱等国际名牌大公司前来合作,搞面料和服装生产,形成了面料和服装名牌集群。

  宋继宽告诉记者,有人曾经对青岛经济做过分析,认为各种名牌企业的经济总量,占青岛经济的64%。

  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说:“品牌企业是青岛的脊梁,它们不仅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还影响着青岛的未来。”

  塑造南京工业的“脊梁

  出自南京统计部门的数据对照发人深思:去年,青岛的地区生产总值(GDP)高出南京250多亿元。总量的差距,归根结底来自工业——因为去年南京的工业增加值总量比青岛少200多亿元。

  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拥有石化、钢铁、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南京,工业总量上反而落后于青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力量上的悬殊:目前南京在工业领域拥有的全国驰名商标仅有4件(熊猫、金城、电工、中脉),中国名牌产品也只有5个。无论县品牌的总量,还是单个品牌对当地经济的辐射和拉动力,都远远不如青岛。

  南京曾经有过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可为什么它们没能长大,有的甚至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我们也推行过自己的名牌战略,出台过不少扶持名牌的政策,可为什么没能像青岛一样有大的收获?青岛之行,向南京的相关部门和企业提出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

  如何塑造南京自己的大品牌大企业?考察归来,副市长奚永明提出,下一步,南京对消费类产品创名牌将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创名牌,力争用2—3年的时间,将南京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数量分别提高到10个。为此,政府将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名牌企业技改创新,形成规模,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力;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用新品来丰富和提升名牌的价值;创造环境,吸引国际名牌进来,与南京现有的品牌进行整合。

  借鉴青岛经验,培育自己的品牌经济,将对南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来源:南京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