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太行立千仞精神永传承:写在《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北京展圆满结束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4:10 山西日报

  连续半月来,全景式展示太行军民伟大抗战历程的《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展,承载着来自巍巍太行的历史回音,以振聋发聩之势,重重地撞击着来自全国各地参观人群的心灵。追忆、寻觅、思索、感喟……自发汇集于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展厅的17万名观众,4千多条充满深情的留言,印证了展览产生的巨大教育效应。伟大的太行精神,不朽的民族之魂,在每一位参观者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太行路漫漫血染此关山

  中国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今天,我们举办展览,以特殊的方式表达纪念之情,是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太行山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太行山是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见证者。“七七事变”后,民族灾难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工农红军改称第八路军开赴抗战前线。中国革命的命运从此得到改变。“图为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八路军部分领导人在黄河渡船上,他们头上戴着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两顶军帽……”“图为在八路军配合下,中国守军在忻口战役炮兵阵地上阻击敌人……”这是展览《国难当头共御外侮》部分的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它告诉今天的人们,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伟大战略,首先在太行山顺利展开。“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陈毅元帅的诗句,高度概括了太行山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千里太行的险要地形,是化解日军机械化部队优势的最好武器。八路军依托在这里开辟的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开展对敌军事斗争并进行政权、生产、文化等一系列建设,成为插在日军华北统治区的一把把钢刀,使敌人坐卧不安。“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黄土岭战斗”……一组组复原场景和战略要图,讲述着曾经发生在太行山上的一个个血沃大地、气贯长虹的故事。“八年抗战史,太行血染就。功著垂青史,浩气动地天。”来自河北的张新卓由衷地写下这样的参观感言。

  太行千万众铸就民族魂

  1941年至1943年,日军数次侵入华北腹地烧杀抢掠,给太行大地带来深重灾难。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太行军民群策群力,全民皆兵,使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首尾难顾。地道战、地雷战、围困战、麻雀战、窑洞战、联防战、破袭战……村村都有杀敌战场。水上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除奸团、儿童团……到处都在打击敌人。太行山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沟壑,全都成了日伪军的葬身之所,让敌人闻风胆寒。太行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展厅一角,左权、郭国言、范子侠、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姿,吸引人们投去深情的目光。为支持全国抗战,太行军民以民族大义为重,无私地奉献了人力、物力、家庭、财产乃至生命。据统计,八年抗战,牺牲在太行山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达10万之众。“黄土深处埋忠骨,心香淌泪吊雄魂。一代英烈垂青史,千秋美名化金星。”观众郭金岭参观后赋诗一首。血与火的洗礼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本次展览大纲的起草人、军博编研处研究员王聚英说:“太行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经过抗日敌后根据地军民血与火的浇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最具震撼力的内容。”

  太行立千仞精神永传承

  铁骑铮铮奋抗争,千山万岳舞群英。八路雄风今犹在,太行精神永传承。感动着历史,昭示着未来。《太行精神光耀千秋》专题展,成为弘扬太行精神最为生动的课堂。展览历经一年的精心准备,先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四总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军事科学院、军博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在京展出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专程前来参观,对进一步弘扬太行精神和到全国各地巡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中央和国家部委领导、部队领导、八路军将帅子女、八路军老战士亲临现场,对展览给予极大关注。展陈面积之大,布展照片、陈列文物之丰,声、光、电、多媒体、复原场景等展示手段之多样化,使展览成为近年来流动晋京展览规模盛大、质量上乘的一次展览,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看到山西人民在太行精神激励下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北京行知小学的李老师激动地说:“弘扬太行精神是时代的需要,铭记历史才能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驻京某部中尉梁小伟和50多名战友参观展览后,写下了字迹工整的留言:“通过展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作为新一代军人,我们一定牢记职责使命,提高作战本领,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展览高潮不断,观众热情留言,大家普遍认为,大力继承和弘扬伟大的太行精神,就要牢记昨天的血泪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平,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和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铸新的历史辉煌。千里太行贯神州,沧海碧波一巨龙。伟大的太行山永远高耸,伟大的太行精神必将光耀千秋。本报记者贺锴(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