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草地大事业 访全国政协常委洪绂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4:11 人民政协报

  本报记者秦纪民李将辉见习记者王菡娟  “中国是位居世界第二的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面 积的41.7%,占全国植被面积的64%。但由于超载过牧、非法开垦、乱征滥占、乱采滥挖等原因,草原生态持续恶化, 全国90%的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沙尘暴频繁发生。做为科技工作者, 我们深感忧虑。”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草学会会长洪绂曾联合石元春、任继周、孙鸿烈三名 两院院士及数十位草业专家致信温家宝总理,描述了我国草原的现状并对“十一五”期间草原生态建设支持重点提出建议。

  “局部好转、整体恶化”仍未改观草原是中国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它不仅是最重要的可更新资源,还是陆地生态 系统重要的绿色屏障。在西部,草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江河源头的所在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 物质基础。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再加上主客观多种因素,草原生态仍在持续恶化。

  洪绂曾说:“可以预见,如果我国草地的生态破坏得不到有效遏制,随着经济开发强度的加大,生态退化形势将进一 步加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持续削弱,国家整体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

  据悉,为了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我国在西部地区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 草工程等重大举措。使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环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总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 变。

  “我们应当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草原,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发展草原,从 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来支持草原,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草原生态安全,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原,像建设林 业生态一样建设草原生态。”洪绂曾这样描述草原的重要性。

  草地治理必须走出恶性循环“我们在草地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洪绂曾说,首先是过分强调植树,忽 视草本和灌木的作用,其实草是很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干旱山区,林上不去的地区,林很难发挥它的作用,这时就需要草来保 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是过分强调人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忽视“自然的力量”。最后是有的地区一直在走“治理-破坏- 再治理-再破坏”的恶性循环道路。

  针对此现象,洪绂曾认为首先要加快推进退牧还草工程。他说,实践证明,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是加强草原保护建设, 统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003年到2004年,国家共实施退牧还草工程1.9亿亩,今年还将实 施一亿亩。但与草原保护建设的实际需要还有差距。另外,实施南方草地开发工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洪绂曾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若在南方选择150万公顷适合开发的地段进行综合利用,发展节粮型草地畜牧业,饲养 200万头奶牛或相应数量的肉牛,可增加400万个就业岗位。

  据悉,我国南方14个省(区)有各类草原5200万公顷,相当于耕地的1.8倍,目前40%未利用、30%利 用轻微,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草地资源。农业部、原国家计委1998年在南方11个省21个县进行的天然草地科技示范基地 开发项目,通过实施草业畜牧业综合发展措施,每公顷草地可净收益4500元,曾获得两院院士考察团的充分肯定。

  “除此之外,实施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工程也可以缓解对天然草地的破坏,来进行生态置换。”

  据介绍,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可以达到天然草地的10倍甚至30倍。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已先后 完成了从天然草地放牧为主的原始畜牧业向以人工饲草地与农业支持的现代化畜牧业转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草地畜牧业生产 力而且使天然草地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引进的草种一定好?

  “在草地的管理上我们长期存在一些误区,草地的发展需要观念的变革、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投入。”洪绂曾说。

  “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更多的绿地来减少由于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带给我们的压力。但目前很多人都认为草 坪是一种浪费,既费水又费时,并且在国内很多的草种要引进国外的。殊不知我国是大陆性气候,国外的很多草种不一定适合 ,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这当中也还存在很多误解,比如为了爱护草地不让人行走,但草地的一大功能就是为了方便人休息,而 有的草是踩不死的。这需要观念的变革、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深入。”

  据悉,我国至今没有研制成功草坪种子,每年需要花费1000多万美元进口5000多吨草坪种子。牧草种子年产 量一直徘徊在2万吨至5万吨间,仅为需求量的20%至30%,而且质量很差。此外,草产品加工设备落后,其中最关键的 烘干设备、高密度打捆机具至今仍依赖进口。  “立草为业”初见雏形“草菅人命”、“一介草民”……一直以来,在我国 传统的观念中,草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象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小草”逐 渐开始身价百倍。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最早提出要“立草为业”的观念。所谓草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包括草饲料、草坪、草地、 草编工艺等在内的。一个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的链条。从20世纪90年代起,草产业开始在我国兴起。

  我国是草种植资源大国,自然条件适合多种牧草生长。全国天然草场面积超过3亿公顷,人工牧草留床面积达120 0万公顷。目前,我国75%以上的牧区冬季缺草,饲料粗蛋白缺口更大,可国内草产品的质和量远远跟不上;而随着畜牧业 的进一步发展,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相关部门预测,今后我国草坪建设对草皮的需求将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有关专 家进一步指出:除绿化环保以外,草目前正在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我国传统畜牧业一直以粮食为饲料 ,消耗了占总产量30%的谷物。用粮食作饲料,一方面不经济,另一方面也使粮食连年丰收的我国仍无法摆脱“粮食安全” 问题的困扰。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在努力提高传统草地畜牧业质量的同时,积极发展牧草种植,并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草 ”的三元种植新结构。“草+牲畜”的农牧混合新业态显示出良好的效益前景。广东省从澳大利亚引进豆科牧草,在丘陵山地 间种植,五年内面积达到6万多公顷,弥补了100—150万吨的饲料粮缺口,此牧草被人们称为“希望之草”。在浙江省 富阳市,这里冬种的麦子由于成熟期雨水多,产量很低,质量很差,但枝叶却很茂盛。农民算了账之后,就干脆分批分期将麦 子割了喂牛,发展奶牛业,效益大增。权威的调查分析发现,种植合适的青饲料作物与种植谷物相比,土地的预期产出率有可 能提高一倍左右,甚至更多些。发展草业,有利于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拓宽食物来源,是解决粮食和食物安全问题的重要 途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